沃尔夫基金会官方网站
- 摘要
沃尔夫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布2008年度沃尔夫数学奖的获得者是
Pierre R. Deligne (1944, Belgium)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New Jersey, USA
for his work on mixed Hodge theory; the Weil conjectures; the Riemann-Hilbert correspondence; an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arithmetic.
Phillip A. Griffiths (1938, US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New Jersey, USA
for his work on variations of Hodge structures; the theory of periods of abelian integrals; an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complex differential geometry.
David B. Mumford (1937, UK)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USA
for his work on algebraic surfaces; on geometric invariant theory; and for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modern algebraic theory of moduli of curves and theta functions.
三位获奖者将分享十万美元的奖金。
(转自沃尔夫基金会官方网站)
http://www.changjiang.edu.cn/news/6/6-20080220-218.htm
- 摘要
根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教人[2004]4号)和《“长江学者成就奖”实施办法》(教人司[2005]209号)的有关规定,经专家认真评审,现将2007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人选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名单予以公示,时间为2008年2月20日至3月5日。在此期间,若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人选有异议,请署名书面向教育部人事司人才办反映。联系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人才办
数学相关的人选包括:
申报学校 设岗学科 国籍 现任职单位 现任专业技术职务
特聘教授(109人)
北京大学 应用数学 姜明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大学 固体力学 王建祥 中国 北京大学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李增沪 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复旦大学 基础数学 陈猛 中国 复旦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应用数学 张友金 中国 清华大学 教授
讲座教授(96人)
北京大学 基础数学 郭岩 美国 [美国]Brown University 教授
北京大学 流体力学 徐昆 中国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陈振庆 美国 [美国]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数理统计学 何旭铭 新加坡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尼-尚佩恩分校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基础数学 林华新 中国 [美国]奥勒岗大学 教授
吉林大学 数学 易英飞 美国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流体力学 舒昌 中国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林希虹 美国 [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
山东大学 数学 叶扬波 美国 [美国]The University of Iowa 教授
四川大学 基础数学 董崇英 美国 [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 教授
西南大学 基础数学 张高勇 美国 [美国]Polytechnic University, New York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础数学 陈秀雄 中国 [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 林共进 中国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教授
2007年度“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名单
生命科学奖: 香港中文大学 陈小章
工程科学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 军
环境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 江桂斌
- 摘要
2008年数学界迎新年茶话会于元月二十四日上午在京举行。本次茶话会是第四次由中国数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元基金领导小组共同举办。茶话会由中国数学会秘书长王长平教授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秘书长简怀玉教授共同主持。
茶话会上首先由中国科协书记处冯长根书记致词。他首先代表科协向全国数学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随后他谈到和谐的社会和学术环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最后他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对数学的认识, 并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中国数学工作者取得更多成绩。随后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院士代表中国数学会向全国从事数学教育、数学研究和数学普及工作的同志致以新年的问候。随后他提到中国数学会作为全国数学工作者之家,为中国的数学发展营造了一个和谐发展的学术环境。另外,他还提到中国数学是世界数学的一部分,中国数学工作者在世界数学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接着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的理事长李大潜院士也致了新年贺辞。讲话中他特别提到胡锦涛总书记节前到吴文俊院士家问候,是对全国数学工作者的关怀和鼓励;另外他还介绍了2007 年7 月16 日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Z)举行的第6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的情况,此次大会上首次颁发了苏步青奖。另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杰副主任也致了新年贺辞,讲话中他介绍了国家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的情况。
在随后的自由发言中,周毓麟院士谈了自己对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认识,及数学的各个分支之间及它们与相关学科和谐发展的看法。万哲先院士在发言中也特别谈到了当前全国数学工作者面临的两大任务:赶超国际数学发展的先进水平和为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丁伟岳院士谈了自己对科学基金及和谐环境对中国数学发展作用的看法。田刚院士在发言中谈到了恢复高考对中国科技三十年来快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和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肖杰教授分别代表中国数学会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的挂靠单位致了贺词,张立群教授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也致了贺词。他们同时表示各自单位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中国数学的发展。
在茶话会上,来自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参会者先后代表各自所在的地区(的数学会)和单位(的数学院系)致了新年贺辞。其中包括:张伟平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洪家兴院士(复旦大学),侯自新教授(南开大学)、史宁中教授(东北师大)、叶向东教授(中国科技大学)、保继光教授(北京师大)、朱熹平教授(中山大学)、李安民教授(四川大学)、乔建永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陈杰城教授(浙江大学)、何炳生教授(南京大学)、高宝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维克教授(上海交大)、李庆中教授(首都师大)、杨国孝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康庆德教授(河北师范大学),修乃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江松教授(北京数学物理研究所)、陈永川教授(南开组合中心)、柴钊女士(中国科学出版社)和李艳馥女士(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另外,还有包括丁夏畦院士、林群院士、石钟慈院士、陈翰馥院士、崔俊芝院士和严加安院士在内的近八十名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了茶话会。
CCTV《大家》
- 摘要
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和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此之后,这位年轻人很就快消失在公众的目光之外。45年后当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的时候,人们突然又发现那位当年曾经获奖的年轻人又再度站在了领奖台上。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吴文俊先生。吴先生一直刻意地躲避着公众的目光。我们对他的邀请持续了两年多,才终于得到了一次和他对话的机会。
87岁≠不能创新
主持人:您3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那时候是华罗庚和钱学森……
吴文俊:还有我,三个人。
主持人:那两位非常有名。
吴文俊:大家注意的都是钱学森跟华罗庚,不会找到我了,后生小子。
主持人:从那个时候算过来50年了,50年之内您一直有很高的创造力,在世界数学历史上也不多。
吴文俊:我一直有这个意见,我经常跟别人说的,西方国家当然年轻的时候真了不起,我真佩服,有的所谓得菲尔兹奖在40岁以下,有的二三十岁,我做不到。可是一到60岁以后,这个人好像不见了,著作也看不见了。所以我说对一个数学家的评价,也要看他的这个叫后劲,有没有后劲。
[解说]:吴文俊在37岁时,在“现代数学女王”拓扑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享誉国际。但二十年后,他却放弃了已经硕果累累的拓扑学,涉足中国古代数学,进而开创了国际数学界的全新的研究方向---数学机械化。这是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原创的领域,被国际上称为“吴方法”。
“吴方法”根植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精髓,但在1975年前,吴文俊还认为中国古代数学都是些不值得考虑的东西。
吴文俊:我对中国的古代数学不感兴趣,我所知道的都是从外国的书上看到的,中国的古代数学都是些加减乘除,乱七八糟无聊的东西,不值得考虑,所以我从来不看。那么转变是在1975年的事,那时候是在文化大革命,有时候非常紧张,有时候比较松动,也可以看看数学了。但是那个时候你要真正搞拓扑还是有麻烦、有许多阻力的。还是有点,你走资产阶级学术道路,反正有这个压力了。系统科学所所长关肇直就出了个主意,那个时候不是老是提倡有一点复古倾向,提出来一起学习中国的古代数学。这个有道理,一方面是合法,是符合上面的要求的,一方面你可以堂而皇之地大家学。
这个情势之下,我倒觉得好奇了,我自己有一些书,我喜欢买书,不一定看,这些书在文化大革命都清掉了,我就问他借,借了书,然后再跑图书馆,我看懂了。总的一句话,中国这个数学的道路跟西方欧几里得的传统公理化的数学道路是不一样,中国的数学是另外一套,中国没有什么公理,没有什么公理系统,根本不考虑定理。中国主要是解决问题,这是我的分析了。开头也是不懂,因为它的古文的文字我就看不懂,我先看通俗的,然后再看原文,因为古文的专门名字跟现在是完全大不相同了。就这样慢慢一点一点弄懂。所以中国的古代数学,为了要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自然而然引到解方程。那么中国的解方程它是这样子的,是一步一步地做,第二步怎么样,第三步怎么样,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程序。根据算法用现在的话,你就可以变成程序,输到机器里面,让他一步一步去做,最后给他要求的解答,这是中国的数学。
主持人:这个时候,您对中国数学的看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认为中国没有什么数学了?
吴文俊:对,对中国的古代数学我理解,懂了,我觉得我懂了,我说古代数学是符合现在计算机时代的数学。
[解说]:在吴文俊眼里,中国古代数学就是一部算法大全,有着世界最早的几何学、最早的方程组、最古老的矩阵。中国古代数学的价值已被世界淡忘,但吴文俊却洞察出,其中包含着的独特的机械化思想,它能够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再编成程序,输进电脑后,代替大量复杂的人工演算,这样就可以就把数学家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推进科学发展。这就是机器证明,后来吴文俊把它冠名为“数学机械化”。直到现在,87岁高龄的吴文俊仍在继续引领这一学科的发展。
主持人:有一次我看您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人问您是怎么样保持您这个学术生命如此年轻的,您的反问我印象特别深,您说“我为什么不能够保持学术生命这么年轻?”
吴文俊:我还可以这样说,应该是这样子。
主持人:您就觉得是这样子?
吴文俊:应该是这样的,50年前你能够,50年后你应该还能,一直到死你还是保持这个,这个是应该的。
主持人: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吴文俊:那是他自己的缺点,应该反躬自问,为什么不能。
数学家≠最喜欢数学
[解说]: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时因弟弟夭折,所以父母对他这个独子,格外地照顾,连他到弄堂里玩,都放心不下,所以吴文俊从小养成了静处家中、好学深思的习惯。但是少年时期的吴文俊喜欢历史和物理,根本没有想到会当一个数学家。
主持人:你什么时候喜欢数学的呢?
吴文俊:我学数学,就是我是被动的。我这个物理考得特别好,这个物理老师认为他这个题目很难,我考得好是因为我数学比较好,我是偶尔经过听到的。那么这个校长就决定把一个奖学金给我,规定我去考上海交大的数学系,如果考上了就给我奖金,所以我就去考交大数学系了。因为我要是没有这个奖金,家里面条件不够,那时候学费都是很高的,几十块钱那个时候很值钱。
主持人:那您喜欢物理?
吴文俊:我个人比较喜欢物理,我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不过我现在物理学不起来了,不行了。
主持人:当时为什么那么偏向物理不偏向数学呢?
吴文俊:我觉得物理是比较根本的,你必须从物理而不是数学来认识世界,。数学是重要的工具,可是不能通过数学来认识世界,你要认识世界还是要对物理现象、客观事件,主要是物理现象你得要理解清楚。
主持人:您有没有做过一个假设,如果说您当时选择的还是物理的话,成就会不会比今天还大?
吴文俊:假定我是搞物理,我相信我在物理上面一定也可以搞出东西,从我的个性,从我学习钻研的精神,这种方面来看,我相信我也会搞出来,但是搞出什么名堂来不知道。
主持人:但是一定会搞成一点东西?
吴文俊:我想应该这样子,从我的个性讲起来。
主持人:您觉得您的哪些个性能把事情做成?
吴文俊: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我的钻研精神,对客观世界一定要搞清楚,当然这个要付出代价。
吴文俊:我为了要把这个目标搞清楚,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我就得牺牲,把别的事情稀里糊涂过去的,不求甚解了。我是通过对其他方面的不求甚解,省出一些时间来,我可以在某一些方面求其甚解,就是说我要理解得比所有的人都高。
主持人:您刚才说您最早喜欢的是物理,数学并不是自己很愿意做的选择,但是今天回头看的话,你觉得现在看,您喜欢数学吗?
吴文俊:我应该说是喜欢数学,数学有一些,数学叫做无孔不入。无论哪一方面,最后你必须要定量,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定量,所以现在社会科学也在走按定量的道路。美国有一个最大的数学家,他就写过一本书,这个书名字是不是叫《美丽》,还是什么,用定量的办法来研究这个美丽之类的东西。
主持人:经常有人会说数学是很美的。
吴文俊:这个我没有这个,我对我的美跟现代经常讲的数学美不是一个概念。
主持人:我以为有很多人说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很美。
吴文俊:我没这个感觉,我比较实用主义的,我不讲什么美不美,这都虚无飘渺的东西,我不感兴趣。
主持人:你喜欢数学就是因为它实用,无孔不入。
吴文俊:对,它很实用,解决问题。
数学≠人为制造
[解说]1941年,就在吴文俊大学毕业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开进上海租界,孤岛沦陷。吴文俊只能以教书谋生,在教课之余,他也做一些数学研究,但如同盲人骑瞎马找不到出路。五年后,正当吴文俊对数学逐渐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位数学家应邀回国,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他就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陈省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吴文俊的一生。
吴文俊:见陈省身先生的时候,写了一篇综合报道给他看,我以为是很得意的,结果陈老就否定,这是带有很关键性的。
主持人:您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是你好几年研究的,一直走的这个路。
吴文俊:我走的是在学校里边从实变函数论走上点集论,做点集拓扑。点集拓扑有许多概念,这个概念那个概念,现代数学也是这样子,概念一大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我做了一个清理。陈先生就指出来,这些概念事实上都是人为的,不是客观世界,现实是这样子,你非得有这个概念不可,而是为了逻辑推理造出来的,人为造出来的,然后追求这之间相互逻辑关系,不符合客观世界的认识,大体上是。他这么一说,我马上醒悟了。如果我走那个道路下去,那个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解说]:陈省身在国内各著名大学数学系招集了十几位优秀毕业生,进入数学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以培养中国数学的新生力量,吴文俊就是其中的人员之一。
主持人:您当时是怎么进入到他的那个数学所?
吴文俊:我向他,直截了当提出来,我想到你那儿来,行吗?他没吭声,他送我到门外的时候,他说你的话我记在心上,他不说是,也不说否。过两天他就通知叫我去上班了。
主持人:上班以后干什么呢?
吴文俊:他把我放在图书馆,我就一天早晚泡在里面看书。看书当然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看这一方面的东西我不看了,看另外一方面。陈先生一天过来,就跟我讲,你看书看得太多了,不要看了,你应该还债。我听着莫名其妙,还什么债?他就说你看了人家的工作,就等于欠了人家的债,你应该还债。我说怎么还呢?他说你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写文章,以这样子方式来还债。那我就不能看书了,我就想办法去找一个问题来做了。
[解说]:那时,陈省身每周都为青年学子们讲授12个小时的拓扑学,这是当时最前沿的数学研究领域,在陈省身的引导下,吴文俊开始研究美国著名的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
吴文俊:陈先生特别提出来,惠特尼提出来的一个公式非常重要,是惠特尼发现的,而且这个里面模模糊糊简单地讲了一下,这个非常重要,最好能够补出一个证明来。那是我第一篇重要的文章,这个文章实际是等于他帮我写的,或者说就是他写的,就发表在美国最主要的杂志上。那么据他讲,惠特尼的证明定理都是很麻烦、很复杂,很长很难的,那么这个证明更麻烦,所以惠特尼预备专门写一本书,就讲这个定理怎么说的,怎么证明的,专门写一本书。结果我这个文章一出来,他这个书就写不出来了。
主持人:太简单了。
吴文俊:我这个简单,就几页。后来经过美国人整理,整理得漂亮,一看就漂亮。两行,没几个字。
主持人:其实我想您所说的这个漂亮可能是指一个非常…
吴文俊:非常简洁。
主持人:解决很大的问题。
吴文俊:对,内容包括非常丰富,而这个式子很简单,我比较喜欢这样。有的定理说了一大堆,看着就头疼。你一个定理,假设写了一大堆,然后结论很微不足道的,看了就讨厌。
主持人:这个事惠特尼认可吗?
吴文俊:这个我想他认可,这个他应该买账。
[解说]:吴文俊的这项成果已经成为拓扑学中的经典,一个刚入门的青年后生,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号称“难学”的拓扑学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这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个年轻人未来还将成为该领域新的领军人物。
xwu@hkbu.edu.hk
- 摘要
主 题: CAM
PhD Position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Several PhD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n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is looking for candidates for studying in the area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statistics, image processing, and graph theory. The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hold a Bachelor's Degree in Mathematics with good academic records, preferably a Master's Degree in Mathematics with relevant research experience.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take up some teaching duties (grading or tutorial) with a monthly salary around HK$12500.00 (including the tuition fee HK$42100.00/year).
For detailed research areas please visit: http://www.math.hkbu.edu.hk.
For applic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hkbu.edu.hk/~ar.
Application deadline: April 30, 2008.
bzz@lsec.cc.ac.cn
- 摘要
主 题: NASC08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Algebra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NASC08) will be held a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P.R. China, during November 2(Sun.)–5(Wed.), 2008. The conference chairs are Prof. Iain S. Duff (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 UK) and Prof. Zhong-Ci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An important event during the conference is the award of the Applied Numerical Algebra (ANA) Prize, which is awarded to the two best papers by young Chinese scientists working on numerical algebra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For more details about NASC08, please visi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http://lsec.cc.ac.cn/~NASC06
- 摘要
A Workshop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will be held at the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tific/Engineering Computing,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rom June 7 to June 8, 2008, to celebrate the 70 th Birthday of Professor Jun-zhi Cui..
The theme of the workshop is all aspects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especially on numerical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arallel computing and high performance algorithm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se areas will be surveyed and future tends will be discussed.
The workshop is organized jointly by the Laboratory of Larg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mputing (LSEC), the Ins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tific/Engineering Computing (ICMSEC) of the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workshop will be sponsored by LSEC, ICMSEC and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High Performance Scientific Computation Research”.
SCIENTIFIC COMMITTEE
Zhong-ci Shi (Chair, ICMSEC, CAS) Qun Lin (ICMSEC, CAS) Weinan E (Princeton Univ., USA)
Ben-yu Guo (Shanghai Normal Univ.) Hou-de Han (Tsinghua Univ.) Thomas Y. Hou (Caltech, USA)
Kai-tai Li (Xi'an Jiaotong Univ.) Long-jun Shen (Beijing IAPCM)
Jia-chang Sun (Inst. of Software, CAS) Ren-hong Wang (Dalian Univ. of Sci. & Tech.)
Xin-hua Wang (Zhejiang Univ.) Lung-an Ying (Peking Univ.) De-Hao Yu (ICMSEC, CAS)
Ya-xiang Yuan (ICMSEC, CAS) Tian-xiao Zhou (ACTRI, Xi'an)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Zhiming Chen (co-Chair, ICMSEC, CAS)
Aihui Zhou (co-Chair, ICMSEC, CAS)
Liqun Cao (Secretary, ICMSEC, CAS)
Zhong-Zhi Bai (ICMSEC, CAS)
Shaochun Chen ( Zhengzhou Univ. )
Xuebin Chi ( CNIC, CAS)
Qiang Du ( Penn State , USA & ICMSEC, CAS)
Jialin Hong (ICMSEC, CAS)
Yunqing Huang ( Xiangtan Univ. )
Song Jiang (Beijing IAPCM)
Zhiping Li (Peking University)
Chi-wang Shu (Brown Univ., USA)
Jia-chang Sun (Inst. of Software, CAS)
Tao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 & ICMSEC, CAS)
Bin Wang (Inst. of Atmosphere, CAS)
Jinchao Xu (Penn State Univ., USA)
Ningning Yan (Inst. of Sys. Sci., CAS)
Ya-xiang Yuan (ICMSEC, CAS)
Linbo Zhang (ICMSEC, CAS)
INVITED SPEAKERS
Gang Bao (Michigan State Univ., USA)
Raymond Chan (Chinese Univ. Hong Kong) Jinru Chen (Nanjing Normal Univ.)
Zhiming Chen (ICMSEC, CAS)
Qiang Du (Penn State Univ., USA & ICMSEC, CAS)
Weimin Han (Univ. Iowa)
Thomas Y. Hou (Caltech, USA)
Shi Jin (Univ. Wisconsin-Madison, USA)
Wenbin Liu(Univ. Kent, UK)
Mo Mu (Hong Kong Univ. of Sci. & Tech.)
Jie Ou-ya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 Chi-wang Shu (Brown Univ., USA)
Xue-cheng Tai (Univ.Bergen, Norway)
Tao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 ICMSEC, CAS)
Bin Wang (Inst. of Atmosphere, CAS)
Junping Wang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 NSF, USA)
Xiaoping Wa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ushu Wong( Univ. of Alberta , Canada )
Jinchao Xu (Penn State Univ., USA) Ningning Yan (Inst. of Sys. Sci., CAS)
Linbo Zhang(ICMSEC, CAS)
Pingwen Zhang (Peking Univ.)
Shangyou Zhang ( University of Delaware Newark , USA)
Hongkai Zhao (Univ. of California , Irvine , USA )
Jun Zou ( Chinese Univ. Hong Kong )
shu@dam.brown.edu
- 摘要
主 题: Content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for Chinese NAdigest)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Volume 34, Number 2, February 2008
Efficient Chebyshev–Petrov–Galerkin Method for Solving Second-Order Equations
Elsayed M. E. Elbarbary, pp.113-126.
A Hierarchy of Approximations of the Master Equation Scaled by a Size Parameter
Lars Ferm, Per Lotstedt and Andreas Hellander, pp.127-151.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ly Conservative Finite Volume Schemes that Also Globally Conserve Energy or Entropy
Antony Jameson, pp.152-187.
Formulation of Kinetic Energy Preserving Conservative Schemes for Gas Dynamics and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One-Dimensional Viscous Compressible Flow in a Shock Tube Using Entropy and Kinetic Energy Preserving Schemes
Antony Jameson, pp.188-208.
----------------------------------------------------------------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Volume 34, Number 3, March 2008
A TV Based Restoration Model with Local Constraints
A. Almansa, C. Ballester, V. Caselles and G. Haro, pp.209-236.
Superconvergence of a Chebyshev Spectral Collocation Method
Zhimin Zhang, pp.237-246.
Positive Schem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igh Mach Number Astrophysical Jets
Youngsoo Ha and Carl L. Gardner, pp.247-259.
A Discontinuous Galerkin Scheme based on a Space-Time Expansion II. Viscous Flow Equations in Multi Dimensions
G. Gassner, F. Lorcher and C.-D. Munz, pp.260-286.
On the Approximation of Infinite Dimensional Optimal Stopping Problems with Application to Mathematical Finance
Michael D. Marcozzi, pp.287-307.
Triangulation of p -Order Parametric Surfaces
D. Nordsletten and N. P. Smith, pp.308-335.
c.h.lai@gre.ac.uk
- 摘要
主 题: JACT vol 1 no. 4 December 2007
Journal of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Multi-Science Publishing
ISSN 1748-3018
http://www.multi-science.co.uk/jact.htm
http://cse.gre.ac.uk/jact/table%5Fof%5Fcontents/
Volume 1 · Number 4, December 2007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nonlinear fractional dynamical systems with fractional damping for the extensible and inextensible
pendulum
C. Yin, F. Liu and V. Anh ......................................... 427
Solution of linear systems by GMRES method on global computing platform
Haiwu He, Guy Bergee, ZHijian Wang and Sege Petiton ............... 449
A coordinates rotating algorithm for computing Fourier series with basic operations
Feng Gu ........................................................... 467
CFD analysis of one-dimensional infiltration in vadose zone
Nageena K. Frost, Mayur K. Patel and Choi-Hong Lai ................ 477
On optimized extrapolation method for elliptic problems with large coefficient variation
M. Garbey and W. Shyy ............................................. 525
Approximate NGPC algorithm for real time system applications
D. N. Rao, M. Radha Krishna Murthy and J. Praveen ................. 539
lushn@hep.com.cn
- 摘要
Marcinkiewicz integral with rough kernels
Author(s): Shanzhen LU Page: 1 - 14
DOI: 10.1007/s11464-008-0005-1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t63hk766k85582w2/?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0
Higher-order stochastic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branching noises
Author(s): Lijun BO, Yongjin WANG, Liqing YAN Page: 15 - 35
DOI: 10.1007/s11464-008-0006-0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j63h21514307160r/?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1
Generalized Verma modules over some Block algebras
Author(s): Yongsheng CHENG, Yucai SU Page: 37 - 47
DOI: 10.1007/s11464-008-0008-y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rt21l15417523020/?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2
G_2-manifolds and coassociative torus fibration
Author(s): Fuquan FANG, Yuguang ZHANG Page: 49 - 77
DOI: 10.1007/s11464-008-0004-2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230r35k17441671u/?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3
Some criteria for supersolubility in products of finite groups
Author(s): Xi LIU, Baojun LI, Xiaolan YI Page: 79 - 86
DOI: 10.1007/s11464-008-0007-z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33m4615233767p24/?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4
Asymptotic analysis of a coupled nonlinear parabolic system
Author(s): Lan QIAO, Sining ZHENG Page: 87 - 99
DOI: 10.1007/s11464-008-0002-4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dkp02678751pm012/?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5
Finite groups with transitive semipermutability
Author(s): Lifang WANG, Yanming WANG Page: 101 - 108
DOI: 10.1007/s11464-008-0009-x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h300240703p4g3x2/?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6
Gilmore-Lawler bound of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blem
Author(s): Yong XIA Page: 109 - 118
DOI: 10.1007/s11464-008-0010-4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b514777714l08179/?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7
Class of representations of skew derivation Lie algebra over quantum torus
Author(s): Nina YU Page: 119 - 131
DOI: 10.1007/s11464-008-0003-3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vj9182418576v3v1/?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8
Adaptive nonmonotone line search method for 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Author(s): Qunyan ZHOU, Wenyu SUN Page: 133 - 148
DOI:10.1007/s11464-008-0001-5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51g8637203214654/?p=6d9d7bdbb2314d78a65a33d6078e4e1b&pi=9
- 摘要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数学学科在最近5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1998年底申请到“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2001年取得了“应用数学”硕士点,2002年底又获得“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同时还获得了副教授评审权。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这样的工科为主的院校中,数学学科能取得如此快速发展,充分反映了杭电数学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杭电数学学科已逐步建成一支稳定、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数学师资队伍。目前共有数学教师40多人,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博士10人。数学学科带头人裘松良教授现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副院长、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他还是浙江大学理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获得者、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Zbl Math.和Math. Rev.评论员。裘松良教授长期从事拟共形映照、解析函数、特殊函数及其应用等多领域交叉的研究,成果颇丰。同时,在裘松良教授的带领下,数学教师整体科研成果丰硕,由陈光亭、肖建斌、朱军等教授负责的组合优化、解析函数论、算子代数、偏微分方程应用以及模糊数学等科研方向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该学科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Proc. Amer. Math. Soc.、 SIAM J. Math. Anal.、J. Math. Anal. App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约150篇学术论文,并有近30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该学科教师解决了由国外数学家提出的关于拟共形映照和特殊函数等方面的一批猜测和问题;在著名的有悠久历史的Mori常数问题、Schottky上界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开创了拟共形映照、特殊函数与数论之间的交叉研究;对有界对称域上Hardy空间和Bergman空间函数性质的研究独具特色;提出多个与Steiner最小树有关的新模型并设计了有良好性能的算法;完成了多项国内外课题,并在研国家和部的多个基金项目。该学科的多项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有多位教师曾多次应邀赴国外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该学科学术成果两次获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并有多名教师获得过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省优秀教师等奖励。
除了学术研究,数学学科的教学成果也相当突出。数学教师承担了学院“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教练工作,在教练们的努力下,杭电每年都取得浙江省属高校领先的好成绩,自1995年以来,杭电已经获得全国一等奖13个,二等奖15个。该学科的教学研究成果两次获得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分析》和《数学建模》两门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杭电数学学科对将来的发展有良好的规划并充满信心。他们将进一步增强师资实力,在建设现有本科专业与硕士点的基础上,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再增加基础数学以及运筹与控制两个专业的硕士点,并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http://nnsz.nn.gx.cn/jiaoxueziyuan/univ/h-zdian.htm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