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各学部院士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现予公布。
中国科学院
二〇〇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相关链接: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145初步候选人名单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2936.shtm
- 摘要
(旁白)时下的这场金融风暴,引起了我们很多的疑惑。如此大规模金融风险的集
中爆发难道真的是不可预测的吗?假如它能够被预测,那么它是否能够被控制住呢?
这自然让我们想起了中国金融数学的奠基人彭实戈院士,他正是因为在金融风险度 量领域里世界性的贡献而成为中国金融数学第一人。有人说他用数学守卫了国家财富。他开创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领域始终处于国际数学前沿,他的数学理论第一次运用于金融,便及时避免了国家金融资产的大量流失。他下过乡、当过供销员,而他对于数学的痴迷与追求却贯穿始终。中国金融数学第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彭实戈教授,将与我们分享他不凡的数学人生。面对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他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主持人:眼下人们对于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正在经历着、感受着,您作为一位金融数学家,有哪些看法要告诉我们呢?
彭实戈:我们研究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对象就是金融风险,怎样度量它的大小,如何采取相应的决策。我认为,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没有谈到的一面,就是怎样正确地度量金融风险。度量金融风险是非常大、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也是一些非常小、非常具体的事情。这就是说,实际上不是国家领导人去度量金融风险,而是每个企业要度量金融风险,银行在做每一笔交易的时候,都要考虑它的风险。
(旁白)眼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相继倒闭。作为金融数学家,彭实戈院士更看重金融危机下的科学理性分析,他对于当前金融风险的分析与度量有着独到的见解。
彭实戈:看似很小的一砖一瓦的事情你没有做好的话,那么这个楼将来什么时候倒塌就会是个不确定的事情。目前正是因为一砖一瓦没有控制好,才出的这个大问题。
主持人:您觉得我们今天所经历的这场金融危机,它的风险您以前可以预测得到
吗?
彭实戈:如果采取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的。
(旁白)为什么彭实戈院士会有这样坚定而大胆的论断呢?
近年来,以彭实戈的名字命名的“彭最大值原理”以及他所开创的新领域“倒向随
机微分方程”,在随机分析、随机控制和金融数学界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凡涉足于这一领域的学者无不从阅读他和法国数学家Pardoux 教授在1990 年发表的文章开始,至今他仍领导着“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领域的数学研究前沿。许多国际顶尖的金融数学家与彭实戈院士保持着合作与交流的关系。世界金融数学权威、瑞士苏黎世高工Delbean 教授,近几年来每年都要来山东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法国最高学府巴黎高工应用数学系主任ElKaroui 教授也与彭实戈院士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与山东大学合作培养我国金融数学方面的专业人才。2008年底,彭实戈院士结束在美国的学术讲座回到济南。他有关金融风险度量的数学讲座,赢得了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专家们的一致掌声,著名金融数学家卡拉查斯说“我爱上了你的理论”。
主持人: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非常复杂、非常神秘的,而很多数学家说数学非常美。您那个“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有很多人对它的评价叫做“有力而优美的工具”。我们用金融上的一个例子,看能不能使问题更容易理解一些?假设我要做一个投资,希望未来能够盈利。比如五年之后,大概可能赚了两至三倍,这是我的一个期望。那么,金融学上有这么一个算法,就是根据这个期望,倒回头来算,看今天我应该花多少钱去做这个投资。在这个例子中,是否可以这样去理解您的理论?
彭实戈:对,实际上是算今天你要花多少钱才能达到你将来这个不确定的目标。
(旁白)彭实戈教授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是根据将来的风险状态倒向地计算现 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搭建了随机性与确定性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可以用确定的策略和方法去解决随机的、不确定的问题,或把随机的、不确定的东西进行最优化处理。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去解决涉及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中国际学术界关心的很多重要问题。彭实戈教授的数学理论真正应用于实际是在1993 年,而且它的第一次运用就为国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巨额经济损失。在上世纪90 年代初,我国的期货市场异常火爆,国内很多期货公司曾广为代理境外期货交易,而国际期货市场风险极大,风云莫测、瞬息万变。内地刚刚进入市场,经验不足、信息不灵,在对期货期权避险功能了解甚少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后果将不堪设想。
彭实戈:当时一些境外金融产品进入中国,特别是衍生证券产品,像期权、期货,各种各样的。来了以后,我们也派了学生象吴臻、杨峰去他们那儿实习。
主持人:您是有意识地去做这个事情吗?
彭实戈:是的,因为我们需要试验我们的理论。
主持人:您的学生拿了您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来这里面有风险吗?
彭实戈:当时他可以用它来计算这个价格,在计算价格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体现出它的风险了。
主持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花某一种价格买的未来的期货产品可能贵了?或者是它将来赔的风险比较高?
彭实戈:从数学上说,是可以这样去理解。但实际上,当时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计算,不知道怎样去控制其中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去贸然参加这样的投资,本身这个风险就非常大。
(旁白)在对这些境外金融产品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之后,彭实戈预计:我国投资者输的概率将远远大于赢的概率。这必然会造成我国资金的大量流失。
彭实戈:这个风险我们当时根据一些案例来给出一个估算,就是七成要损失。
主持人:也就是只有三成收益的把握。
彭实戈:这是对于一个人、对于某一个投资者来讲的。但是我们有一个大数定律,就是你把所有的个例加在一起,它会出现一个有规律的事情,就是一个确定性的事情。这里的确定性的事情就是肯定要输,绝对是要输的。
(旁白)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风险,彭实戈首先想到的,是要及时避免国家的外汇
流失。
彭实戈:对于这样一个确定性的事情,国家肯定要避免这个损失。
主持人:那当时您是怎么做的?
彭实戈:我首先汇报给了我们的校长潘承洞院士,潘校长对我们非常支持,他给山 东省负责财经的副省长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汇报了这件事情,因为我们的研究是受基金委支持的。然后我写了一份报告交给基金委,以基金委文件的名义又上报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旁白)在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彭实戈没有想到他的基础研究成果会对国家宏观经
济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主持人:当时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接到这个报告之后是怎么做的呢?
彭实戈:山东省马上停止购买境外金融产品,然后中央很快也停了。
(旁白)这之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审议了彭实戈的报告,并启动了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此项目由彭实戈任第一负责人,集中中科院、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20 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一起攻关。这是“九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入管理和数学学科的唯一重大项目,也标志着我国金融数学开始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彭实戈的数学理论如此贴合地应用于金融领域,最初是完全出乎他本意的。因为他
心目中的数学一直都是神圣的、纯洁的,他没有想到他的理论能和金钱有关系。
彭实戈: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像“金融”、“富贵”这些词好像都是贬义词。我小时候,有一个老师说我有富贵的命,我就非常不高兴,真的是不高兴。
(旁白)彭实戈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广东海宁人,他的姓来自于母 亲,他的母亲彭平是彭湃烈士的亲侄女。1947年12 月,彭实戈在山东滨州降生后不久,他的父亲黄显群便牺牲在解放济南的战场上。彭实戈从家庭中继承的探索真理的精神,被他无条件地投入到探索数学的真理中。他从初中起就萌生了对数学的强烈兴趣,高中时期,他便开始阅读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的数学理论书籍。1968 年,高中没有读完,彭实戈作为下乡知青来到临沂农村,而他怀里揣着的是济南旧书店里淘到的苏联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
主持人:听说文革期间在农村的时候,您就很喜欢数学,但是找不到人探讨。有一 次,您走了很远的路,去找一个据说也是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去探讨问题? 彭实戈:是的。当时我在临沂东边,他在临沂南边,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就过去了,走了很长时间的路。
主持人:那时候在知青点,大家有各种打发时间的方式。我想,看一些文史类的书会更容易找到共鸣,可您为什么选择看数学书呢?
彭实戈:其实,我当时并不是选择了要做数学,我看数学书只是想多了解这个世界。有一次,我站在桥上看着趵突泉旁边留下来的水,我心想这个水流为什么会这样流?这里面的规律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我不会解释。
主持人:其实您是保持了一颗童心,因为很多时候小孩子们会这样问。假如我的孩子这样问我的话,我可能会跟他讲:它本来就是这么流的嘛。这是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反而不会去探究问题本身。
彭实戈:后来我知道,这是由一个微分方程所支配的。当你想知道水流的规律,你就会有兴趣去研究微分方程。
(旁白)青年时代对数学世界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彭实戈。1971 年,彭实戈被推荐到山东大学物理系读书。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他完成了数学论文“双曲复变函数”。大学毕业后,彭实戈在山东无线电厂做供销员期间,这篇论文被当时的山东大学数学所所长张学铭教授看重,并把他调入山东大学。1983年,彭实戈在法国作访问学者,由于他对他的导师、著名数学家本苏桑教授书稿的改进以及他的独到见解,他被破格越过硕士,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且三年拿了两个数学方向的博士学位。1988—1989 年,彭实戈在复旦大学作博士后研究,这时他已步入中年。按照常理,一个数学家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但是对于喜欢爬山的彭实戈来说,他的攀登才刚刚步入佳境。就在这时,他发现并求证了轰动数学界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主持人:您是怎样解决了这个方程的呢?
彭实戈:我在复旦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法国数学家Pardoux 教授在豫园喝茶,我们聊起一个问题,他说这个问题缺少一个强制性条件,因此解决不了。第二天
一早我醒来之后,突然想到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中可能有这种强制性条件。于是,一骨碌爬起来,赶紧抓住这个想法,果然解决了问题。
(旁白)一次突然的灵感爆发,为彭实戈打开了一扇前人从未开启的数学之门。菲尔兹奖获得者、法国数学家Lyons 教授曾写信给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说:彭实戈显然是这一领域的带头人、开创者。
吴臻:彭老师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他曾经作过几个大的工作,有一个是在控制论
方面,叫做“一般随机最大值原理”,被誉为是控制论界十年来两个最好的工作之一。但他做出来以后,并不满足在这个领域,而是不断地去做新东西。后来,又有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十几年来,他一直是国际上这方面的领头人,
但他仍不满足。最近,他发现用这个方程解释一些期望或者风险度量还不够,于是,他又想开创一种新的非线性的东西。虽然他现在已是六十岁的人了,但思维仍然十分活跃,一直在不断地创新。我觉得这与他在平常生活中喜欢不断地运动有关系,有时他会突然说我们一起去打球、去爬山。
(旁白)彭实戈对运动情有独钟,他最喜欢的运动就是爬山。他爬山与别人不同,
不走大路,专走小路,而且只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主持人:爬山能给您带来什么乐趣?
彭实戈:爬山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选择,到了高处再往下看就不一样了。什么
东西都会有合理的解释了,站的不够高是看不清楚的,到了上面以后再看,很多事情就会恍然大悟了。
(旁白)可能正是天性中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驱动着彭实戈的科学研究,在他的
数学世界里,同样是那些不确定的东西吸引着他去发现其中的规律。
主持人:我觉得通俗地讲,您研究的这个领域,是不是就是对于有不确定性的未来,寻找一种数学的计算方式,使它能够逐渐变得确定了呢?
彭实戈:我们对于不确定性的研究,实际上是要找出不确定现象里边可以确定的东西。
主持人:我们计划采访您的时候,只是想请您谈谈这场金融危机。我现在在想,即 便您当初能看出这场金融危机,您又能怎么样呢?
彭实戈:昨天看到一条新闻,说是苏格兰银行的风险检察官在大约5 年的时间里,
一直在给他的CEO 提这个问题,但结果他还是被炒鱿鱼了。这个问题在金融界很典型,我认为制度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大的弊病。
主持人:我们一开始就在探讨,人们希望通过数学这种方式,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 性,然后来加强今天决策的科学性。但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比如说恐惧、贪婪,或不愿意承担责任,以及侥幸心理等等,都会干扰或破坏理性的结果。
彭实戈:这更表明理性的思考非常重要,它会使得这个世界更加协调和美好。
(旁白)在彭实戈院士办公室的窗外就是连绵的泰山山脉,他经常会拿着自己心爱
的铅笔在这里眺望沉思,他的目光始终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采访结束后,彭实戈院士特意给我们题写了一首唐诗。他认为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同时也蕴含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
手把青秧插野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后退原来是向前。
(2009 年3 月7 日CCTV-10“大家”栏目采访了彭实戈院士,本文是由山东大学数学学院袁晶根据播出的录像整理修改而成)
《科学时报》2009年8月
- 摘要
1978年,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让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与瑞士数学家欧勒的通信中提到,他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总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总能写成三个奇素数之和。
欧勒在回信中说:“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200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但直到上世纪19世纪末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年仅33岁的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这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从1920年数学家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由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这方面的成果往往发表后,很快在教科书、专著、论文以及评论中加以引用。而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目前最佳的结果仍是陈景润的“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他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科学网
- 摘要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联合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告学术期刊《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合并办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理事会理事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程津培,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和各辑主编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最初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和主办;《自然科学进展》创刊于1990年,最初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和主办。2002年,为了整合优势资源,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基金委决定联合起来,对这三份刊物实行共同主办,以期通过三刊联合,增强力量,进一步将中国科技期刊推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联合主办后,三刊刊载了大量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中国科学在国际的影响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国内外科技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008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基金委提出了推进《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之间的完全整合,以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综合性国家学术交流平台的重大决策。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成立了合刊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各项合刊工作。对此,陈宜瑜曾在同年11月发表讲话说,将《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完全合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集中中国优秀的科技办刊资源,用更强的力量、更大的平台,帮助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打造中国的国际大刊。
合刊后,为了更好地适应期刊国际化的要求,原《中国科学》系列杂志的英文版名称Science in China将改为Science China,体现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崭新姿态。《中国科学》的刊物定位,也进行了部分调整,在全面展示中国科学研究总体面貌、动态和成果的窗口,报道国内外重要科学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总体目标下,中文版还要肩负为华语科学界全面提供科学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信息,对国内的基础研究发挥借鉴和引导作用的责任。
科学时报
- 摘要
9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据了解,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高地,中国科学院计划在未来5年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600名,引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600名,培养造就优秀支撑和管理人才600名,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吸引和资助1500名海外优秀学者和 外国科学家到中科院工作。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科院将按照“坚持吸引和培养相结合,立足实践培养人才;发挥老中青人才的作用,突出青年人才工作;倚重本土化的人才基础,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不断完善人才结构体系,吸纳优秀智力资源”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起人才队伍结构与相关措施配套的具有中科院特色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 理、素质高且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构筑与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相一致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地。
据了解,截至2008年底,中科院所属事业单位共有职工5.8万人,与1998年相比,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其中,在编职工减少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增加8.0%,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增加5.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提高24.2%,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提高18%。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全面担当重任,10年间,研究员的平均年龄从50岁降到45岁。中科院还凝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据统计,目前在中科院工作的两院院士共有328位,有6人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150人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0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81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50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41人。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坚持改革和制度创新;得益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得益于重视团队建设,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得益于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重视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国科学院始终把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作为主要任务,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用人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中科院通过实施“百人计划”和“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等一系列培养和凝聚人才的政策措施,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顺利完成了科技创新队伍的代际转移,形成了一支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且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国家队。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科学院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全面启动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是中科院尊重科技活动客观规律、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工作体系,为实现创新跨越的发展目标而适时推出的战略举措。这一工程将全面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国际交流培养计划”的成功实施。
白春礼和李家洋还就中国科学院有关人才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蒋协助主持。
- 摘要
中国数学会2009 学术年会于2009 年4 月21-24 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中国数学会基础教育委员会在本届年会上首次组织了以中学数学教育为主题的数学教育专题报告会,称为“数学教育沙龙”。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Mathematical Instruction,简称ICMI ) 主席、法国巴黎大学Michèle Artigue 教授,ICMI 秘书长、加拿大拉瓦尔大学Bernard Hodson 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20 余位专家、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厦门市各个中学的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官员也参加了会议。数学教育沙龙活动在4 月21 日下午和4 月22日上午分别举行,共分四个阶段。
4 月21 日下午2:00,数学教育沙龙在厦门大学嘉庚三215 会议室正式开幕。第一阶段由中国数学会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张英伯教授主持。中国数学会秘书长王长平教授致开幕词。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巩馥洲教授作了即席发言,他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数学教育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希望。之后,研讨活动正式开始。
第一阶段活动的第一位报告人是Michèle Artigue 教授,她报告的题目是“挑战、争论和课程选择——2000 年以来的法国高中数学教育”。报告中谈到了法国高中数学课程最新的一些变化和焦点问题,她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兴趣。第二位报告人是Bernard Hodson教授,他重点介绍了ICMI 的任务、历史沿革以及当前重点的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的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介绍了他们在江苏省的教育评价与中高考当中的工作,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教授介绍了正在做的一项有关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郇中丹教授在发言中深刻地指出了当前数学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带来的弊病。最后一个发言的是福建师范大学陈清华教授,他介绍了福建省高考制度与新数学课程实施的情况以及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 月22 日上午8:30,数学教育沙龙第三阶段的活动由西北师范大学刘仲奎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建华副教授作了主题为“数学教育文化与数学英才教育”的发言,在东西方数学教育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文化是影响中国数学英才教育的最主要因素。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左怀玲副研究员代表章建跃研究员发言,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介绍了中国数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报告了30 年来中国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华南师范大学吴康副教授详尽介绍了中国数学竞赛的发展历史和特点。首都师范大学李克正教授的发言集中讨论了精英教育的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统一的教育模式,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以‘达标’为目的的教学,逐渐磨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幻想力、学习兴趣和创新意愿”,这是精英教育的最大症结所在。
第四阶段的自由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主持。自由讨论吸引了很多参加沙龙的数学家和当地的数学教师,其中发言的有:B. Hodson,M. Artigue,李克正,左怀玲,吴康,郭玉峰,周家足等教授。林群院士非常关注此次活动,并多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围绕主题报告中提出的诸多问题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整个活动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原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教授作了长篇的总结性发言。
中国数学会2009 学术年会中的沙龙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国数学会基础教育委员会已经筹备建立中国数学教育联盟专题网站(www.icmi-china.org),以便为数学教育的各个组织服务,更广泛地开展数学教育方面的交流与研讨。
本次数学教育沙龙的所有发言将在《数学通报》上全文发表,部分院士的公众报告在整理之后亦将在《数学通报》上发表。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建华供稿
- 摘要
2009年7月10日在德国城市Bremen开始的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7月22日落下帷幕。中国队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以总分221分(满分252),再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这是中国队近六年来第五次荣获冠军(自1985年以来参赛24次,共获得过15次冠军;1998年未参加在台湾举行的比赛)。日本队以212分出人意料地获得亚军,随后是获得203分的俄罗斯队,获得188分的韩国队,获得183分的朝鲜队和获得182分的美国队。
104个国家和地区的565名选手参加了本届赛事。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也派队参加了比赛,分别获得29名、67名和11名。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是为全球高中学生举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学赛事。明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将于2010年7月2-15日在喀撒克斯坦举行。
"Wang Li-Lian (Asst Prof)"
- 摘要
主 题: IMI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and Aesthetics
Dear colleagues and friends,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contribute to and attend the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 (IMI)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and Aesthetics:
Date: 12-13 December 2009
Time: Tutorial, Saturday 12 December, 2.00pm to 5.00 pm by David StorkConference, Sunday, 13 December, 8.00am to 5.00pm
(Invited talks by Kari Pulli, Nokia Research and Prof. Ron Kimmel, Technion)
Lo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anyang Executive Centre, Singapore
* This is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TU IA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parse Representation of Multiscale Data and Images" held on 14th to 17th December 2009.
IMPORTANT DATES: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1 October 2009; Notification date: 1 November 2009.
Please register at http://imiwcomppa09.eventbrite.com by 1 December 2009.
XU Kun
- 摘要
主 题:The 8th Asia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nference, Jan. 10-14, 2010
The 8th Asia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on Jan.
10-14 of 2010,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ttp://www.me.ust.hk/~acfd8)
The Asia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nference (ACFD) is held once every two years. The first conference (ACFD1) was inaugurated by Prof. Hui at Hong Kong in 1995, followed by the successive conferences held in Tokyo (Japan), Bangalore (India), Miyanyang (China), Pusan (Korea), Taipei (Taiwan) and Bangalore (India). The major objective of ACFD is to provide a common forum for exchange of new ideas and experiences amongst th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rom Asia as well as other parts of the globe, who work on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of CFD.
Topic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 Navier-Stokes and Boltzmann Solvers
- New Algorithms and Numerical Schemes
- Grid Generation and Grid Adaptation
- Grid Free and Cartesian Methods
-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Schemes
- High Performance and Parallel Computing
- Micro and Low Reynolds Number Flows
- Turbomachinery and Internal Flows
- Supersonic and Hypersonic Flows
- Combustion and Reacting Flows
- Electrochemical Flows
- Bio Fluid Mechanics
- Multiphase Flows and Flows in Porous Media
- Turbulent Flows: Modelling and LES/DNS
-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CFD
The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will be: September 30, 2009.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