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祝贺谷超豪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祝贺刘应明院士、李大潜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奖名单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通告
何梁何利基金2005年度评选结果已经揭晓。经提名推荐、初审评议、终审评定的评审程序评选,两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各颁发奖牌及奖金100万港元;45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各颁发奖牌及奖金20万港元。现将获奖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名)
徐光宪 著名化学家,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院士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在稀土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串级萃取理论和稀土分离优化工艺,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对相关功能材料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谷超豪 著名数学家,1926年5月生于浙江温州。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莫斯科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院士在50多年科研生涯中,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域做出多项开拓性工作,在多元与高阶混合偏微分方程领域有突破性贡献,运用双曲型方程、孤立子理论解决激波存在性、钝体超音速绕流等问题取得卓著成就。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5名)
姓 名 授奖学科 工作单位
刘应明 数学力学奖 四川大学
李大潜 数学力学奖 复旦大学
吴式枢 物理学奖 吉林大学
夏建白 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郑志鹏 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 灿 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程津培 化学奖 科技部
江元生 化学奖 南京大学
黄春辉(女) 化学奖 北京大学
张家祥 天文学奖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程国栋 地球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童晓光 地球科学奖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李曙光 地球科学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唐启升 地球科学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王志珍(女) 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方荣祥 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沈 岩 生命科学奖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郑兆鑫 生命科学奖 复旦大学
向仲怀 农学奖 西南大学
唐克丽(女) 农学奖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池志强 医学药学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科学研究所
曹雪涛 医学药学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郑 树(女) 医学药学奖 浙江大学
赵国屏 医学药学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张 旭 医学药学奖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孙曼霁 医学药学奖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顾国彪 技术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黄伯云 技术科学奖 中南大学
李德毅 技术科学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61研究所
刘竹生 技术科学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魏可镁 技术科学奖 福州大学
庄钊文 技术科学奖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张尧学 技术科学奖 教育部
徐滨士 技术科学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杨士中 技术科学奖 重庆大学
朱鹤孙 技术科学奖 北京理工大学
刘迎建 技术科学奖 汉王科技有限公司
张立同(女) 技术科学奖 西北工业大学
叶奇蓁 技术科学奖 核电秦山联营公司
刘友梅 技术科学奖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徐德民 技术科学奖 西北工业大学
刘吉平 技术科学奖 北京理工大学
王 岩 技术科学奖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徐元森 技术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戎嘉余 古生物学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数学会通讯
- 摘要
2005年7月25日至29日,中国数学会七十周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成功召开。这是继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之后,在中国大陆举行的又一次高水准、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
这次中国数学盛典汇集了众多中外知名数学家。中国数学会现任及三位前任理事长文兰、杨乐、张恭庆、马志明和陈翰馥、陈木法、丁伟岳、郭雷、洪家兴、姜伯驹、石钟慈、王梓坤、张景中等1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著名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工作者共400多人出席了这次盛会。
应邀参加此次纪念活动的还有许多国际著名数学家,其中包括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Shing-Tung Yau(丘成桐)教授,菲尔兹奖得主Efim Zelmanov教授,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教授,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Noga Alon 教授,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IHéS)主任J.P. Bourguignon教授,德国研究基金会(Matheon)研究中心主任M. Groetschel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N.M. Katz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Y.T. Siu(肖荫堂)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MIT数学系Gang Tian(田刚)教授。另外,根据国际数学联盟发展中国家战略计划,由国际数学联盟选派的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肯尼亚和南非的数学会代表也参加了本届年会。
7月25日上午,在威海国际学术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教授主持。他热烈欢迎四方的朋友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欢度中国数学家的喜庆节日。他表示,要充分利用威海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中国数学会现任理事长文兰院士致了题为“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开幕词(全文见后)。他回顾了中国数学会70年来的风雨历程,介绍了中国数学会在各个历史阶段开展的重要活动,阐述了它对于中国数学事业的巨大推动和影响。最后,他满怀激情地展望了中国数学会和中国数学事业的美好发展前景。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教授、中国数学会前理事长杨乐院士、张恭庆院士和马志明院士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引起了听众的阵阵掌声。随后,中国科协、中科院基础局、科技部国家奖励办公室的代表向大会宣读了他们的贺信。美国数学会、澳大利亚数学会、欧洲数学会、法国数学会、伦敦数学会、新加坡数学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纷纷向大会发来贺电、贺信,共同庆祝中国数学的盛会。
开幕式之后,举行了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和钟家庆数学奖的颁奖仪式。第七届华罗庚奖授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马志明院士和同济大学的姜礼尚教授,表彰马志明院士在概率论与随机分析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表彰姜礼尚教授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领域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第十届陈省身奖授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段海豹研究员和席南华研究员,表彰段海豹研究员在代数拓扑、微分拓扑与代数几何及席南华研究员在代数群与量子群的研究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本刊今后将对华罗庚奖和陈省身奖获得者作进一步的报道。)第七届钟家庆奖授予8位博士生和2位硕士生。博士生奖获得者为:范淑琴(清华大学)、关庆扬(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梁兴(中国科技大学)、明平兵(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端智(南开大学)、蒋达权(北京大学)、李明(北京大学)和周勇(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奖获得者为:韩飞(南开大学)、刘华宁(西北大学)。
三个数学奖的捐资代表,湖南教育出版社社长曾果伟先生、香港亿利达集团有限公司与刘永龄基金会董事长刘永龄先生以及钟家庆基金会钟家庆夫人吴美娟女士分别讲话。特别是刘永龄董事长的讲话风趣幽默,引起了听众阵阵掌声,是一个令人回味的美好花絮。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中国数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与会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议安排了9场1小时大会报告,90多个45分钟报告和30多个15分钟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数学各个领域,报道了当今国际数学前沿的最新进展,展示了数学的巨大魅力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9位著名数学家分别作的1小时大会报告是大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报告高屋建瓴,为我们展示了当代数学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其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作了题为“几何分析”的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勾画出了几何分析的历史发展脉络,报道了当今最前沿的进展,也展现了一种天无尽头的学术境界。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听众们被丘教授的报告深深地吸引。同时,会议还举办了四场精彩的院士公众演讲,有杨乐院士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数学会”,马志明院士的“Google搜索与Inter网的数学”,张景中院士的“中学数学课程新思路”和石钟慈院士的“中国计算数学五十年”。他们的报告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会议期间,中国数学会召开了九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和九届二次全体理事会议,就中国数学会的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并通过了有关组织改革的提案。此外,还成功地举办了“院长论坛”和“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论坛”,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对于教育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
此次年会的组织工作受到了山东大学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展涛校长亲自挂帅,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做了大量辛勤细致的工作。大会的主会场设在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这里面对大海,景色宜人,还有第一流的设备条件,保证了会议的顺利举行。7月27日下午,会议组织游览刘公岛,大家观赏了海上美景,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当天晚上,举办了“数学之夜”烟火自助文艺晚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演出了精彩的节目,晚会还进行了烟火表演。
7月29日下午,在威海国际学术中心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巩馥洲教授主持,文兰理事长致闭幕词。他用诗样的语言回顾了过去美好的五天,再一次对山东大学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给予每位来宾美好的祝愿。至此,中国数学会七十周年年会圆满闭幕,中国数学会的历史又将翻开新的一页。
- 摘要
人民网天津10月28日电 今天是已故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94岁诞辰。来自中、美、德三国的数十位数学家来到南开大学省身楼,参加一年一度的京津几何工作营,以学术会议的方式纪念这位数学领袖。
由南开数学研究所主办的2005年京津几何工作营于10月27日-29日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伟岳以及特邀代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教授约斯特(J.Jost)、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项武义参加这次会议。项武义教授还专门做一场题为“几何学在文明中扮演的角色”的“南开名人讲座”,向陈省身先生致敬。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的数学教授龙以明、马力、朱小华、忻元龙、周坚分别在会上发表1小时学术演讲。
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张伟平说,陈省身先生十分关心各地数学界的友好交流。京津几何工作营是由陈先生亲自创立并命名的,迄今已在京津地区轮流举办多年。去年庆祝93岁生日时,陈先生就曾在京津几何工作营上呼吁数学家们加强交流,得到了参会者的积极响应。今年,众多数学界代表再次来到这里研讨几何进展,是献给陈先生最好的生日纪念。
(张国 赵婀娜)
ydh@lsec.cc.ac.cn
- 摘要
关于冯康先生的纪念文章可参见下述信息及网页:
http://lsec.cc.ac.cn/fengkangprize/article2.pdf
http://lsec.cc.ac.cn/fengkangprize/article1.html
(以下信件经余德浩教授允许刊登 -- 特此感谢余教授)
On Fri, 11 Nov 2005, [gb2312] ydh wrote:
汤涛:你好!
鉴于一些同行常向我索要关于冯康先生的资料,明平兵主动将我保存的一些有关纪念文章扫描成ppt文件,我已请张文琼将这些文件链接到‘冯康奖’网页中‘About Feng Kang’栏目下‘Memorial Articles’中。你若有兴趣,可以看看。
其中包含的文章有:
(英文)
P. Lax: Feng Kang, SIAM News, 26:11,1993.
(中文)
1.冯端:冯康的科学生涯 (一),《科学时报》,1999,8,11.
2.冯端:冯康的科学生涯 (二),《科学时报》,1999,8,12.
3.冯端:冯康的科学生涯 (三),《科学时报》,1999,8,16.
4.冯端:冯康的科学生涯 (四),《科学时报》,1999,8,17.
5.石钟慈、崔俊芝:深切怀念我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冯康教授,《中国科学报》,1994,8,19.
6.林群、郭本瑜、周天孝:缅怀冯康老师,《中国科学报》,1994,8,19.
7.王烈衡、余德浩、汪道柳:怀念恩师冯康教授,《中国科学报》,1994,8,19.
8.余德浩:冯康——中国科学计算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科学》,53:1(2001), 49-51.
9.余德浩、汪道柳:为计算数学的发展奋斗终生 —— 追忆冯康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年第二期,143-147.
10.徐福臻、余德浩:冯康,《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1.徐建辉:在祖国坚实的土地上 —— 记冯康院士和他开创的科学计算事业,《科学时报》,1999,9,2.
12.余德浩:冯康院士与科学计算,《数学通报》,44:9(2005),6-9.
13.余德浩:冯康院士与科学计算(续),《数学通报》,44:10(2005),4-7.
余德浩
zhao@math.uci.edu
- 摘要
Stanley Osher (UCLA): Xudong's Ph.D advisor, NAS member.
(刘旭东博士的博士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
''The mathematical community suffered a huge loss with the untimely passing of Xudong Liu. Our world is colder and darker today with the absence of one of its most lovable and talented members.However, his work on WENO, central and positive schemes and on interface problems will live on. His unique positive and charming personality will also live on. We will always miss him.
Xudong Liu made many contributions to scientific computation and other area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He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 for his 1994 paper in which the notion of 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 schemes was introduced. This paper has 227 links on Google and there are almost 600 links to "weighted essentially .." This idea allows on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 schemes for shock capturing dramatically. WENO schemes are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many researchers in a wide variety of areas. In addition, he made state-of-the-art contributions to: positive schemes, central schemes, and introduced convex ENO methods. These are all part of many users' toolbox. He also helped develop the ghost fluid method, extending it to viscous flows. This is also widely used, e.g., in computer graphics. His work was not only innovative, but also rigorous. He has some very nice papers involving rates of convergence for these and related methods. He was also a fine educator, turning out excellent Phd students. He was a leader in his field and now he is the WENO angel.''
zhao@math.uci.edu
- 摘要
Peter Lax (Courant Institute, NYU): Xudong's postdoc mentor and collaborator.
member of NA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Receipient of Abel Prize, Wolf Priz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刘旭东博士的博士后导师, 美国科学院院士, Abel 及 Wolf 奖得主)
''I am very sad and downcast to learn the inevitable.The death of a young man,with family, and so much to look forward to, is a tragedy very hard to bear. I had a very fruitful of collaboration with Xudong; he was very imaginative,and once he had an idea he did not hestate to carry it out. I admired him; what a loss to the scientific computing community, and an equal loss to his friends.''
shi@lsec.cc.ac.cn
- 摘要
刘旭东博士家属:
惊悉刘旭东博士 不幸病故, 深表哀悼!
我跟旭东几次相遇,对他的广博的专业知识,诚实忠厚的品德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深表钦佩。
旭东热爱他从事的计算流体专业 ,有许多Original idea,对中国计算数学做了许多贡献,是一位十分有前途的青年计算数学家。
他英年早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同行和忠实的朋友,甚为悲痛,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安息吧,旭东!
谨此,特向您们表示衷心的慰问!
中国科学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石钟慈 (Shi Zhong Ci)
北京 2005年10月24日
****************************************
Also condolences from:
Weinan E (Princeton Univ.),
Ronald Fedkiw (Stanford Univ.),
Smadar Karni (Univ. of Michigan),
Doron Levy (Stanford Univ.),
Jian-Guo Liu (Univ. of Maryland),
Chi-Wang Shu (Brown Univ.),
Eitan Tadmor (Univ. of Maryland),
Tao Tang (HK Baptist University),
Weiping Zhang (Director of the Math Institute at Nankai, China).
Condolences from other organizations:
Chinese Consulate General in Los Angeles.
Fudan Alumni Associati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Beijing, China.
yanlin@ualberta.ca
- 摘要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May 18-May 21, 2006 Banff, Alberta, Canada
Short Course on Multigrid Methods, May 22, 2006
This will be the fifth of a sequence of conferences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held in the Pacific Rim region. The focus of this particular conference will be on 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image processing, financial applications and modelling of multiphase flows. The theoretical areas of interest include fundamental methods and algorithms for solving PDE's and linear systems of equations.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http://www.ualberta.ca/~sca2006/
Plenary speakers
Tony Chan, UCLA
Zhimi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var Ekeland, Pacific Institute for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Olivier Pironneau, University of Paris VI
T.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financial support:
Limited financial support will be available to graduate students and young researcher.
Publication:
All submitted papers will be refered and, if approved, 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ling.
Important dates: Abstract submiss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December 31, 2005.
Early registration: April 15, 2006.
Sponsors:
Pacific Institute for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formatics Circle of Research Excellence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Sciences of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Organizing committee: W. Allegretto, J. Bowman, Y. Lin, P. Minev and Y. Wong.
Contact:
Contact person: Peter Minev, e-mail: minev@ualberta.ca, phone: 1 780 492 3398,
fax: 1 780 492 6826.
- 摘要
南京大学数学系以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治学严谨而著称。自建系以来,其学术影响一直位于国内前列,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地位。现为南京大学理科基础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数学系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该系已被教育部确定为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即在数学学科的所有方向均可进行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从而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该系的基础数学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该系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全系现有教师62人,其中教授25名(含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17名),副教授2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在各主流学科方向均有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该系的教师先后参加国家“攀登计划”中的非线性科学项目、“863计划”、“973项目”、数学天元重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近几年完成的70余项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中,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学进步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学者已成为各学科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已获得三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两项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以及首届“晨兴数学奖”。
该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数学素养和较高外语水平,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并在深层次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均具备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
该系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潜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硕士生直博比例已达30%,获学位率为100% ;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田刚、戴建岗等国际一流数学家乃是杰出的代表。
依托该系,南京大学成立了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是中科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田刚教授。该所的工作重点为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高层次数学人才(硕士、博士)的培养。
该系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填补空白、充实梯队,在高起点上形成教学、科研力量是该系的办学宗旨之一。
目前,该系已成为南京大学有活力、发展前景看好的院系之一。 新世纪里,该系将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方针,强化优势、发挥特色,努力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使之成为有较高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数学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基地。在此,我们竭诚欢迎国内外数学工作者加入南京大学数学系的教学科研队伍。
网址: http://www.nju.edu.cn/njuc/dep/shuxue/math_index.htm
jcms@math.wisc.edu
- 摘要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3, No.4, 2005
to be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05
Abstract is available at www.math.wisc.edu/~jcms
full articles will be available at www.intlpress.com/CMS
Contents:
O. Scherzer, Wotao Yin and S. Osher
Slope and G-set characterization of set-valued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to non-differentiable optimization problems
Zhimin Chen, Weibing Deng and Huang Ye
Upscaling of a class of nonlinear parabolic equations for the flow transport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Hsiao-Bing Cheng, Li-Tien Cheng and Shing-Tung Yau
Minimization with the affine normal direction
Jorge C. Lucero
Bifurcations and limit cycles in a model for a vocal fold oscillator
Peter Constantin
Nonlinear Fokker-Planck Navier-Stokes Systems
S. Gottlich, M. Herty and A. Klar
Network Models for Supply Chains
Alessandro Morando and Denis Serre
On the L2-well posedness of an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the 3D linear elasticity
M. Hairer, A.M. Stuart, J. Voss and P. Wiberg
Analysis of SPDEs arising in path sampling Part I: the Gaussian case
Qi Wang, Sarthok Sircar and Hong Zhou
Solutions of the Smoluchowski equation for nematic polymers under imposed fields
M. Bostan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the three dimensional time periodic
Vlasov-Maxwell system
Markus Berndt, Konstantin Lipnilov, Pavel Vachal, and Mikhail Shashkov
A node reconnection algorithm for minetic finite difference discretizations of elliptic equations on triangular meshes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