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会
- 摘要
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网站2010年7月1日发布消息,2010年6月8-9日在巴黎
庞加莱研究所(Institut Henri Poincaré)召开会议,庆祝Grigoriy Perelman博士解决庞加莱猜想。
随后Grigoriy Perelman博士通知克雷数学研究所,他决定不接收该所为这个千禧年问题的解决所设立
的一百万美元奖金。克雷数学研究所将在2010年秋天公布如何使用这笔奖金。
- 摘要
2010年6月12日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逝世25周年的日子。25年前的6月12日,华罗庚教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学术报告时,突然倒在了讲坛上——战士战死在战场,科学家倒在了讲台上,一代数学大师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谢幕,这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华罗庚的亲传弟子、亲朋好友和家人(多数是德高望重的院士、数学家)于2010年6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会聚一堂,共同回忆华老生平的点点滴滴。人民网和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进行了全程网络视频直播。
徐利治(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 摘要
前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华罗庚先生是55年前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时代的老师。2000年11月12日是华老的90周年诞辰,华老的许多弟子和朋友都到了他的故乡江苏省金坛市,参加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作为华老的一个老学生,我能有机会应邀作了一次回忆华老的报告,真感到异常兴奋而荣幸。当天大会中的不少发言,都说到了华老往年的音容笑貌和对学生们的严谨而亲切的教导,一切犹如历历在目,都怀有不胜感激之情。我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已以“回忆我的老师华罗庚”为题刊载在由中国数学会普委会、北京数学会与首都师大主办的《中学生数学》杂志上[见2000,11月上期]。现今我又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由《数学通报》和《数理天地》发表。
一、 50年前的片断回忆
正如王元的著作《华罗庚》一书中所说,抗日战争年代的西南联合大学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当年我前往昆明求学之前,已从报纸上得知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以其著名的《推垒素数论》荣获教育部的一等奖。另外,还从报刊上读到有关他苦奋斗历史和一些有趣的故事。那时候我正好自学了一本胡睿济编著的《整数论初步》,略知数论是一门优美而精深的学科,所以我在西南联大数学系学完了两年课程之后,很自然地怀着高度崇敬的心情,选修了华先生的“初等数论”课程。后来还学了他开设的必修课“近世代数”。记得两门课我都得到了90分的最好成绩。
华先生讲课姿态很灵活,喜欢在黑板前面走来走去,边走边讲。他在黑板上写字不多,只写出那些最必要的算式,而很注重讲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论证思想,有时也穿插讲点小故事。所以听他讲课我感到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有一次华先生应俞大维部长(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防部长”)之邀出差去重庆期间,曾让他的助教闵嗣鹤先生来领导我们分头报告他编写好的各章数论讲义。我努力把华先生的一章讲义弄懂之后,很高兴地报告了三次,曾得到闵先生赞许。这对我后来喜爱数学教学无形中起到了积极的鼓励作用。
在我的印象里华先生并不看重考试。他教我们两门课程时,一次考试也没有。当然,学生们对他这样的老师是很欢迎的。但他要求我们必须作一批他所指定的习题,最后根据作题的表现状况给我们打分数定成绩。这样,无疑是体现了对青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的尊重和鼓励。我想,正因为华先生本人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他看重人的主动自觉性也就很自然的了。
1945年我从大学毕业后,有幸被留校作华先生的助教。每星期批改一次由华先生授课的近世代数班的习题本。记得当年学生中有一位来自香港的优秀青年名叫陈国才,他的习题做得特别好,可以预见他是最有前途的。后来,他果然成为海外华裔的杰出数学家,但不幸英年早逝了。多年前香港数学会通讯上还有专门文章纪念他。
记得当年华先生讲课的主要特点是,他总是尽力把题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时也对一些数学定理及其证法的妙处,赞叹几句。他曾不只一次地对我说:“高水平的教师总能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把难的东西讲容易。反之,如果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把容易的东西讲难了,那就是低水平的表现。”这些话是使我终生难忘的。
还有一次在讲近世代数课时,他对大家说,他在步行来校的路上才真正想通了“许耳 引理”(Schur’s lemma)的妙处。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竟能在学生们面前毫无保留地表白对一个著名定理的体会过程,真使大家更加敬重他的坦诚性格和求实精神。
二、 华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名言
华先生很重视做学问需要有“看家工夫”。所谓看家工夫指的是作科研时必不可少的最基本而有用的本事。据他所说,他的扎实的看家工夫主要来源于三部经典著作。一是克里斯托尔(G.Chrystal)的《代数学》,二是兰道(E.Landau)的《数论教程》(三大卷),三是特恩波尔(W.H.Turnbull)与爱德肯(A.C.Aitken)合著的《标准矩阵论》。他说,《代数学》使他学会了计算技巧,《数论教程》使他获得了从事数学研究的分析功底,而《标准矩阵论》虽是一本薄薄的书,却是帮助他后来完成“矩阵几何”和“复分析”巨大研究成果的基本工具。
记得北京大学数学系前系主任段学复教授,50年代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对我说过,据他所知华先生在青年时代即精读兰道的三卷巨著,共作了6大本笔记,可见其功夫之深。《标准矩阵论》这本老书,曾由华先生传给了闵嗣鹤先生,后来又由闵先生传给了我。至今保存在我家已有50余年了。从这本老书中还可以看到当年身为名教授的华先生曾作过书中习题的痕迹。
19世纪初叶的杰出数学家阿贝尔(N.H.Abel)曾有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只有直接面向名家的原著才能最有效地取得宝贵的知识和智慧。”显然华先生成功的经历与阿贝尔的成才经验及见解是完全一致的。
读到读书的方法问题,华先生自有一套深刻的独到见解。我们曾多次听他说过“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道理。当然这也是他自己读书成功的经验之谈。
他的经验是,首先要作好读书笔记,笔记中要补充书中的不足之处,包括补足定理证明的缺陷等等。还要选作书中的习题。这样就好象是把薄书读成厚书了。他还说过:“读数学书而不作习题,真好象是入宝山而空返。”进一步是要努力提炼出书中题材的基本要点和核心内容以及论证方法的关键所在。因为要点、核心和关键经过分析、概括和彻底理解后也就会变成直观上一目了然的东西,显然只须用极小的篇幅即可记录下来,所以厚书也就变成薄书了。
对待探索性科学研究,华先生认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些差错是常有的事。他说:“只有庙宇里的菩萨才不会出错误,凡是研究工作做得越多的人,出现差错的机会也就会越多。”这和法国已故分析学大师阿达玛(J.Hadamard)的观点正好是不谋而合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阿达玛曾在他的著作《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一书中说过,“在数学中我们不怕出错误,实际上错误是经常发生的。”他还说:“就他自己(阿达玛)而言,所发生的错误往往比他的学生所 发生的错误还多。但由于他总是不断地加以改正,故在最后的结果中,就不会再留有这些错误的痕迹。”
事实上,从事数学创造性研究工作,一般都免不了要经历“猜测—不断试证—不断纠错—确证真理”等步骤,所以杰出的数学家们都会有雷同的经验和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数十年前当华先生在数学上取得卓越的重大成就而享有盛誉之后,一般人常把华先生称赞成“天才”。实际上他个人并不认可“天才”的说法。记得有两次他曾和我谈论到有关人类智力的看法。他认为一般正常人的天赋智能其实是差别很小的。但由于人们实际生活环境与条件的不同,智能被开发的程度不同,才使人们的智能在表现上有所差别。他常说他自己的科学工作成就主要靠勤奋,还常用“勤能补拙”的成语来勉励我们。
往年,在昆明西南联大时代,每次我去华先生家拜访求教时,总是看到他安然自若地坐在一个吃饭用的大方桌边作研究。我的印象是,他喜欢在饭桌上写作,而并没有固定的书房和写字台,也没有象样的沙发椅。
我做他的助教时,他曾问我:每天工作几小时?我回答说“大概每天搞数学三至四小时吧。”他说:“这么少时间搞数学怎么够!工人每天还要工作八小时呢。”听他这么一说,我真是很感惭愧,心想:做老师的每天工作时间比我的两倍还多。
三、 华先生的工作特色与价值观
华先生在数论、代数、几何与复分析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及贡献,已在王元的《华罗庚》传中作了很好的介绍。这里我只想从宏观的角度谈一些华先生工作的主要特色与有关的价值观念。这对继续发展我国的数学教育来说,应该会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从华先生的许多著作可以看出,他丰硕的数学工作成果所反映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追求简易、重视技巧、寻求显式、坚持构造和看重应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华先生和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雅可比(C.G.J.Jacobi)、克罗内克(L.Kronecker)以及兰道颇有类似的工作特色。就善于用初等方法处理艰难问题的这种本事来看,他又和杰出的已故匈牙利数学家爱尔特施(P.Erdos)十分相似。
大家知道,杰出的分析家兰道的写作风格是:简洁、精巧和严谨。华先生对此极为赞赏。事实上,华先生的著述和作文也很象兰道的风格。然而,又因为华先生还有很好的文学底子,所以他的那些表现在科普作品的写作技艺方面,却不是兰道可比的。
在科研工作中,为获取创新成果,华先生很象欧拉(L.Euler)和高斯(C.F.Gauss)那样,十分重视计算、观察、归纳和分析。他曾对我说过,如果想了解他的研究工作全过程,那就最好从他桌旁的纸篓里去找出他的大量草稿纸来看。当年我虽然没有那样去做,但我从华先生的言谈中,以及后来读了欧拉和高的传记之后,就逐渐领悟到他们的科研工作方法实际上是极为相似的。我并未问过华先生是否读过高斯传记,但平时听他的言谈,确切得知他对高斯的“从归纳到论证”的思想方法是极为通晓而崇敬的。
在看待数学工作成果的价值时,华先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技巧”两个方面是并重的。有时甚至把数学思想放到更高地位。例如,他曾不只一次地对我谈到了“数学家”与“数学匠”的两个不同概念。他的意思是说,数学家应该是既有高明的创新思想,又有高明的方法技巧。如果只重视技巧而缺乏高明思想那就至多只能成为数学匠了。当然,为了解决大量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能精心细作的数学匠队伍也是非常需要的。
此外,华先生还很强调“联想”在数学创造性研究过程中的作用。这里我想起了半个世纪前的一个真实故事。记得1946年春云南省发生“昆明事变”之后不久,我去昆明郊外华家看望华先生时,他告诉我说,城里响了几天枪炮声,他是闭院不出,天天在院子里躺在帆布床上仰观天空中的白云变幻,忽然有一次由联想使他得到了一个美妙的数学新思想。他没有谈论细节,但我知道那个时期正是他科研的高产时期,每年都有不少佳作寄往美国发表。例如,那时期他在美国的好友徐贤修先生曾在一次来信中告诉他,他在美国一年内发表的多篇论文的总页数多达一百数十页。
上述真实故事也正好说明了,华先生的一个数学新思想(或数学灵感)产生的机遇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所说的“三上文章”的经验是非常相似的。欧阳修曾说过,他的佳作都是“三上文章”,那就是在“马上”、“厕上”和“枕上”形成文思后产生的文章。如此看来,产生文学灵感和数学灵感的心理机制及情境条件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正如国内外一些数学家所评述,华先生和印度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S.Ramanujan, 1887-1920)颇有不寻常的相似之处:(i)他们都出生于东方文明古国的清贫家庭。(ii)他们都是自学成才的数学人物。(iii)他们都是精于演算技巧并且对于“数学的形式结构”都具有特别悟性的计算大师。例如,拉马努力金特别擅长于无穷连分式与无穷乘积等解析式子的算法技巧,并有一种独特的直觉力使他能猜到或验证许多精美奇妙的公式,而为世人所赞叹。相似地,华先生操作矩阵运算就象是摆弄普通数字那样得心应手,因而能顺捷地得到了“矩阵几何”等方面的一系列极为优美的构造性成果,而为数学界所称道。
人才与环境
从1982年至1989年,共有422位年轻的生物专业学生被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英文简称 CUSBEA)录取,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当年的留学生如今大多数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据不完全统计(IUBMB Life 61〈6〉:555-565, June 2009),CUSBEA学生中至少有79位在国内外著名大学里担任正教授,其中包括王晓东(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王小凡(Duke)、袁钧瑛(Harvard)、施扬(Harvard)、林海帆(Yale)、管坤良(UCSD)、骆利群
(Stanford)、韩珉(Colorado)、熊跃(UNC)等一大批生命科学的杰出人才,还有相当一批CUSBEA留学生成为生物医药企业、法律界、医学领域的高端人才。他们的成功得益于美国一流大学和社会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如果没有CUSBEA项目把他们送到美国留学、工作,而是立足于国内培养,很难想象今天会是什么情形。
毫无疑问,这些CUSBEA留学生出国前已具备优秀的内因,是优秀的种子,之后经过优秀环境的孕育培养,现在则成为枝繁叶茂的栋梁之才。种子的发育、作物的生长都依赖于土壤,贫瘠的土壤不可能培育出壮实的作物,但作物的存在和生长也可以改良土壤,并为将来的种子发育、后代作物生长提供条件。移植来的作物能否在相对贫瘠的土壤里继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取决于土壤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同时也取决于该作物能否适应迁移后的土壤。
土壤与作物好比是环境与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鼓励创新的科技体制、着重能力培养的教育体制以及正气理性的浓厚学术氛围。然而,人才同时也可以改善和改良环境。国内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他们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迅速发展的引擎。
时至今日,中国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成为科技强国,在原有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将可以加快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培养一流的学术氛围。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究竟哪个更重要?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单选题,答案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其人才培养的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国家而言,其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基本可以依靠自身培养;同时,美国具有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和相对完善的教育科技体制,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保障。但是,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目前还不是科技强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也相对贫瘠,科技体制充斥潜规则、没有起到足够的鼓励创新的作用,教育体制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样的环境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也限制了引进的年轻人才的发展。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中国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要改善其土壤的一个捷径是大力度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大力推动科技体制
和教育体制的深层改革,从而逐步改进改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环境。
必须意识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目的不只是在某些领域加强中国的研究实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让这些高层次人才立足于国内环境,培养杰出青年人才并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环境的改善中来。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历史契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例如,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1997年仅有不足100名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在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及科研院所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其中教授寥寥无几。而过去10年,这个数字突飞猛进,2007年就已高达3000余名,包括800多名正教授,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其所在科技前沿领域的世界一流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巨大的人员储备为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改革开放30年,终于到了收获我国留学政策果实的时候了!这一点,可谓天时。
尽管近年来回国人才不断增多,但应该看到,高层次人才中最优秀的绝大多数仍然滞留海外,这是我国的巨大损失。尽管多年旅居海外,但这批人才中的相当一部分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和振兴,对祖国有很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许多人涌动全时回国工作的激情。这一点,可谓人和。
同时,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全面崛起,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正在从大国走向强国。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其核心是急需相当数量的高质量、高层次人才。这一点,可谓地利。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历史契机已经成熟。
归国高层次人才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有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并迅速成为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过去20年,引进人才在中国的发展中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在科技、教育、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担当重任。去年卸任的教育部部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以及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分别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博士学位,搜狐公司的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和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则于上世纪90年代分别在MIT和UC-Berkeley获得博士学位,他们都是早期归国人才的代表性人物。
而今,归国高层次人才理应继续担负起历史和国家赋予的责任。我认为,这些人才应该有两方面的责任:第一,专业责任;第二,社会责任。
作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每位归国高层次人才毋庸置疑的一个本职工作就是要继续立足于专业,在中国的土壤上努力做出世界一流的工作,同时培养优秀的年轻后备军,促进本领域尽快与国际接轨,力求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直至引领世界。对我而言,这项本职工作就是在我的专业领域结构生物学继续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立足清华大学培养优秀的博士生和年轻科学家。全职回国两年多以来,我的清华团队作出了重要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充分认可,这也是我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中国的土壤可以培养人才,但还不是最肥沃的土壤,中国的科技体制还不完善,甚至某些方面很不合理。帮助中国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和政策是所有归国高层次人才义不容辞的社会、历史责任。这些人大都在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工作、生活过多年,熟悉国外的职业准则和体制机制,回国之后,应该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中国现状,努力介绍推行在国外学到的合理的、有优势的、适用于中国的机制或体制,并且身体力行职业道德,促进中国科技体制的改善以及科技政策的完善,改良人才培养的土壤。
结束语
两年前,一位刚刚从海外归来、加盟清华生命科学的年轻教授在与我的第一次正式谈话中很坦率地问道:“一公,你觉得我需要每周花多少时间出去拉关系?以便将来在基金申请等方面得到照顾。”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分钟都不需要!我相信,你在中国靠实力可以崛起,其他像你一样的年轻人也一样完全可以靠实力崛起!”此话代表了我的心声与理想。
我坚信,在中国不久的将来,年轻人才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在中国持续做出一大批世界级的工作。而这种局面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才涌向中国。这该是多美好的前景!最富有创造力的永远是这些三四十岁的年轻科学家,但他们也最容易受到潜规则的伤害(They are most vulnerable!)。只有当我们的年轻一代可以无忧无虑地尽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的
时候,我们的人才政策才是真正成功了,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环境。
让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创造人才成长的沃土。
(作者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DON, Wai Sun
- 摘要
主 题: Research Assistant position Available at HKBU
Applications are invited for a research assistant position in a research project in high performance scientific computing. The position is based at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i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he beginning of the appointment will start in September 2010 or shortly afterwards.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should possess an excellent background in numerical solution of PDEs in a high performance serial and parallel Linux cluster computing environment. He/she should have practical and basic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of advanced numerical methods.
Knowledge in spectral collocation methods and high order WENO finite difference is highly desirable. He/she should be proficient in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TRAN 95 and C/C++, as one of main goal of the project is to build a C/C++ interface to a software library PseudoPack written in FORTRAN 95. The library PseudoPack (Google PseudoPack to find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library) uses all available advanced features of the FORTRAN 95 language such as pointers, dynamic memory allocation, procedural interface,operator overloading, module, optional arguments and keywords. Porting the library to machine with GPU processors, using CUDA, and implementation of other advanced numerical algorithms will also be another part of the projec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above task.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ding, creating machine specific makefile for installation of the library on various computing hardware, both web-based and written documentation, testing and benchmarking of the library. Furthermore, he/she will handle other project related tasks as assigned.
Based on the project requirements, prior experience in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oftware and familiarity in C-preprocessor, makefile, compilers and MPI are strongly preferable. Strong English writte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recommended.
The candidate should be a quick learner, mature, and possesses strong will to learn new things and to tackle new challenges independently.
The initial appointment will be three months. Subject to mutual agreement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the appointment will be extended to a full year after the initial appointment. An extension of the appointment afterward can be considered subject to mutual agreement, satisfaction of the progress and availability of funds.
- 摘要
5月29日至31日,全国大学数学教学交流研讨会于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150余名高等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齐聚我校,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共同探讨大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交流近年来各校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心得。
此次研讨会是由 “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与“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决定召开的。其目的在于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教育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本次会议主题为“当前大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教学质量与其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六个方面。
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徐宗本教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表示欢迎。他说,现阶段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实现协调一致的发展。我校马知恩教授代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发表讲话,就今后教学改革需要实施的五个项目及申报条件做出阐释。
前来参加会议的有:华东师范大学柴俊教授、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复旦大学谭永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乐经良教授、清华大学李津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黄廷祝教授,广东工业大学郝志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勇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许晓革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李艳馥女士等。
会中,各校专家、教授、数学工作者就我国高等数学教学思想理念、教学质量与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考试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校应用数学系教授王绵森在报告中指出,“冲破瓶颈、争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取得突破”是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他认为,当今中国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总体现状是保姆式、注入式、应试型教学方法,考核过程中仅仅依据一两次的成绩进行评判,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的滞后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因此,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大胆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教学发明合法和考核机制。
来自成都的张志让教授根据多年来在普通院校的教学经验,谈了自己对“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学方式看法。他说在像二本一样的普通院校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生整体的素质偏低;其次,教学定位时不结合实际情况,讲授内容偏多偏深,理论体系陈旧单一;更糟糕的是,有一部分教师对教改缺乏思想准备与知识准备,比如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的教师并不能够很好应用。对此,张教授主张要加强教材建设和改革。在讲解的时候,要多讲一些背景、应用例子等作为授课的预备知识。华东师范大学柴俊教授则立足国外数学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在中国大学中,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大数学教学研究。国外经验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数学工程”课程建设。柴教授还重点以美国AP微积分改革为例,指出教育改革虽然还不能被证明是成功的,但是继续试验的步伐不应当停止。我校彭济根教授则就现今最难解决的课程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和评述,给与会代表带来诸多启迪。
大会第二天,与会人员针对不同主题进行了分组报告和讨论,经过专家现场评议通过的报告将在“大学数学”杂志(专刊)上刊登。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于5月31日晚结束。
- 摘要
脑磁共振图像分析博士后
聘用单位:
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LIAMA)是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共同创建的一个科研合作机构。该机构自1997年建立以来,不断纳入新的国际合作单位,目前已发展到包括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INRA)等多家中法科研机构。
该博士后工作由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大巴黎研究中心(INRIA Paris-Rocquencourt)资助,主要工作所在地是北京,并与LIAMA的计算医学研究中心密切合作。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博士生和博士后,在脑功能影像以及基因影像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
应用核磁共振图像和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来增进对人体大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认知;研究具有某些神经功能障碍的人群在脑组织结构和脑功能方面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对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深入理解。
背景要求:
希望要求但不局限于下列博士学位获得者(不超过3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及模式识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医学及心理学专业/其他相关专业)。具有医学图像处理背景,尤其是脑磁共振图像分析背景的应聘者优先考虑。该博士后务必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工作期间,拟在法国INRIA或其他欧美科研机构进行中短期学习与学术交流。并且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1. 严谨的学术态度,勤奋扎实,善于钻研;
2.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较强的数学基础和编程实现能力;
4. 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应聘材料:
提供个人简历(中英文各一份)及详细的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发表论著样本,博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摘要(中英文各一份),并提供2-3位推荐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电话或邮箱地址)。书面申请材料评审合格者,将通知本人进一步面试事宜。
联系方式:
请将上述应聘材料同时寄往下列邮箱:
shanyu@liama.ia.ac.cn,
shanyu329@yahoo.com
- 摘要
Regular Articles:
G. Sheng, T. Wang, Q. Du, K. G. Wang, Z. K. Liu and L. Q. Chen
Coarsening kinetics of a two phase mixture with highly disparate diffusion mobility.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249-264.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249.pdf
Yali Zhang, Qingping Zou, Deborah Greaves, Dominic Reeve, Alison Hunt-Raby, David Graham, Phil James and Xin Lv
A level set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for water entry and exit.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265-288.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265.pdf
Xiaofeng Fan, Zexuan Zhu, Lei Liu, Zexiang Shen and Jer-Lai Kuo
Theoretical study on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alloy cages: a case of silicon-doped heterofullerenes.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289-303.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289.pdf
Ashraf N. Al-Khateeb, Joseph M. Powers and Samuel Paolucci
On the necessary grid resolution for verified calculation of premixed laminar flames.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304-326.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304.pdf
Yanzhi Zhang
Numerical study of vortex interactions in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327-350.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327.pdf
Rajesh K. Pandey, Vineet K. Singh and Om P. Singh
A new stable algorithm to compute Hankel transform using Chebyshev wavelets.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351-373.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351.pdf
Changfeng Xue and Shaozhong Deng
A robust numerical method for generalized Coulomb and self-polarization potentials of dielectric spheroids.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374-402.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374.pdf
Liang Xu and Tiegang Liu
Optimal error estimation of the modified ghost fluid method.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403-426.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403.pdf
V. A. Titarev
Implicit unstructured-mesh method for calculating Poiseuille flows of rarefied gas.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427-444.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427.pdf
Roberto Ferretti
A technique for high-order treatment of diffusion terms in semi-Lagrangian schemes.
Commun. Comput. Phys., 8 (2010), pp. 445-470.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8_445.pdf
Chi-Wang Shu
- 摘要
主 题: Content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for Chinese NAdigest)
Boussinesq Systems of Bona-Smith Type on Plane
Domains: Theory and Numerical Analysis
V.A. Dougalis, D.E. Mitsotakis and J.-C. Saut,
pp.109-135.
On the Quadrature and Weak Form Choices in
Collocation Type Discontinuous Galerkin Spectral
Element Methods
David A. Kopriva and Gregor Gassner, pp.136-155.
A Unified Analysis of Several Mixed Methods for
Elasticity with Weak Stress Symmetry
J. Guzman, pp.156-169.
Modeling the Early Ionization of Dielectrics by
Ultrashort Laser Pulses
Antoine Bourgeade, Candice Mezel and Olivier
Saut, pp.170-190.
Two-step Runge-Kutta Methods with Quadratic
Stability Functions
D. Conte, R. D'Ambrosio and Z. Jackiewicz,
pp.191-218.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