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新闻稿
- 摘要
2014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頒予喬治.盧斯蒂格 (George Lusztig),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bdun-Nur數學講座教授。他在代數、代數幾何和表示論方面作出了基礎性的貢獻,並將這些學科結合起來,解決古典問題,且展現數學中美妙的新聯繫。
兩百多年以來,對稱群一直處在數學及數學應用的中心位置,如十九世紀初,傅立葉在熱傳導方程的工作;二十世紀初魏爾在量子力學的工作;以及由阿廷和舍瓦萊創立的數論方法。這些經典工作顯示,幾乎任何關於對稱群的問題,其答案可以從對稱群的矩陣實現去尋找,即借助於對稱群的表示。
盧斯蒂格在七十與八十年代開始了早期工作 (部分與德利涅合作),給有限舍瓦萊群的表示一個完整的刻劃,這些群是構建有限對稱群的基石。德利涅–盧斯蒂格的工作利用了舒伯特簇的拓撲和幾何。後者是計算代數方程的解的個數的工具,早於十九世紀時已被引入。
這項工作的視角在於表示論的代數精髓與舒伯特簇的幾何/拓撲精髓完美地匹配。這個視角成為盧斯蒂格工作的一個廣泛且強有力的主題:他證明了表示論中許多中心問題與舒伯特簇的拓撲和幾何相關聯,包括作為數論在數學物理中的應用的載體的實李群和p進數域上的李群 (p-adic李群) 的表示論。這個思想是近來許多令人激動的進展的核心,例如自守形式中「朗蘭茲綱領」的進展。
表示以及相關的舒伯特簇結構是複雜的。從1979年與卡日丹合作的一篇論文開始,持續到最近的工作,盧斯蒂格找到了組合論的工具(這些工具可簡單描述,但以前在數學中並沒有使用)來刻劃它們的拓撲和幾何。他的工作引領和激發了「反常層」理論的發展。該理論是研究一般奇異代數簇的工具。
利用這些工具,盧斯蒂格以及其他上百位數學家推動了重要的發展,使人們對表示和舒伯特簇的深層次的理解成為可能。而在盧斯蒂格工作之前,這些是不可想像的。
邵逸夫數學科學獎遴選委員會
(譯自英文原稿)
2014年5月27日 香港
- 摘要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友、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张益唐基于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荣获201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奖。该奖项由奥斯特洛夫斯基基金会每两年颁发一次,以嘉奖在纯数学或计算数学领域做出最好成绩的团队或个人,该笔奖项价值75,000瑞士法郎。张益唐曾获2014年美国数学会颁发的科尔数论奖及201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音乐学院和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共同设置的罗夫肖克数学奖。
- 摘要
5月27日,中国香港邵逸夫奖基金会宣布了本届邵逸夫奖得主。从事于研究早期宇宙、蛋白质制备和代数学的6位科学家摘得2014年邵逸夫奖桂冠。该奖下设天文学奖、生命科学和医学奖以及数学奖,每个奖项奖金100万美元。
一半天文学奖奖金落入美国哈佛大学Daniel Eisenstein手中,另一半则由英国杜伦大学的Shaun Cole和爱丁堡大学的John Peacock分享,以表彰他们对于测量银河系分布的贡献。该分布研究揭示出原始宇宙炙热等离子体中声波的痕迹。这种名为重子声学振荡的声波或能帮助科学家探测暗能量的本质,这些能量正加速宇宙膨胀。
日本京都大学分子生物学家Kazutoshi Mori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分子生物学家Peter Walter因发现未折叠蛋白反应——一种调节蛋白质生产的细胞信号通路,分享了生命科学和医学奖。获奖公告指出,对于未折叠蛋白反应原理的理解,将有助于研发治疗从癌症到糖尿病再到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新方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George Lusztig摘得数学奖桂冠,他在代数学和几何学方面作出了基础性贡献,并将这些学科结合起来,解决古典问题,且展现数学中的新联系。
香港媒体大亨和慈善家邵逸夫于2002年宣告成立邵逸夫奖,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获得突破成果及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获奖者应仍从事于有关的学术领域,在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及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在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成就。
- 摘要
[提要]当有人称他为“大师”时,姜伯驹说:“大师的资格我不够,做学问、做事情、做人,还有很多要学习。数学学院的许多学生说,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院士,仍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
坚持批改作业50年的数学家
——记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姜伯驹院士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姜伯驹院士在北京大学执教已半个多世纪。他不仅学问做得好,课讲得更是受欢迎。授课,他看重因材施教,希望每个人都能体验成功;育人,他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到学生成为院士、获得大奖,他打心里高兴。
“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从教几十年,他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
从求学到任教,姜伯驹一直在北大校园。他说,在这里,他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前瞻目光,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风。
1953年,年仅16岁的姜伯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数学力学系。在学习期间,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两次被评为北大三好学生。留校任教后,他有幸成为著名数学家江泽涵先生的助手。从此,姜伯驹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动点理论和低维拓扑。在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还鲜有人问津。
1964年,姜伯驹在尼尔森数的计算问题上取得突破,他所创立的方法在国外被称为“姜子群”“姜空间”。1978年以后,他将不动点理论与低维拓扑学结合起来,全面解答了有50年之久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1983年,姜伯驹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这是姜伯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强调,他的职业是教师,“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他站在数学讲台前,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着年轻人成长。北大数学学院集体完成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他为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而自豪。
从青春少年到知名学者,姜伯驹在付出巨大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荣誉:数学学院首任院长,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等。
然而,当有人称他为“大师”时,姜伯驹说:“大师的资格我不够,做学问、做事情、做人,还有很多要学习。”
“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
姜伯驹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家。他继承了老师江泽涵先生甘为人梯的精神,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学生因循导师,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新,对学生的研究工作给予宽松的环境和无私的帮助。
在他的帮助和影响下,一批青年学生赴美留学深造,并取得了优秀成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如王诗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陆续学成回国。王诗宬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卓有成就。
“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姜伯驹深感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基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他花费大量时间寻找体现最新思想的材料,组织研究生学习。
低维流形是拓扑学中年轻且发展快的领域。姜伯驹首次访美时,我国还无人涉猎低维流形领域,他宁愿少出论文,毅然把主要精力转向低维流形。1981年,他开设了低维流形课。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姜伯驹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一批学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取得好成绩,有的已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我国低维流形研究的骨干力量。
亲自批改作业50年未变
姜伯驹院士在北大执教50余载,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他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尽管兼职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担负的研究工作也很重,但他从不因此占用上课的时间。
数学学院的许多学生说,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院士,仍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找出共性问题,真正了解学生的弱项究竟在什么地方,再来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姜伯驹说,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这种习惯他一直坚持了50年。
北大数学学院教授尤承业做学生时,听过姜伯驹对一个定理的证明。令他惊讶的是,通常要花两星期才能讲完的课,姜伯驹仅用一次课就讲完了,而且思路特别清晰。姜伯驹一向反对照本宣科,他认为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自己的体会传达出来。
著名数学家、曾师从姜伯驹的王诗宬院士说:“姜先生做事一向认真。上世纪80年代早期,有学生找姜先生请教,没有联系上。姜先生知道后,骑着自行车到学生宿舍找到这个学生。他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就连谁没有拿到讲义这样的小事儿,课间他都会过问。”
在姜伯驹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大黑板,那是为了方便与学生探讨问题而挂的。平日里,学生可随时到姜老师办公室请教,一起在黑板上涂涂写写。
姜伯驹说,做教师的最大乐趣是与学生互动。学生求知欲旺盛,提出的种种问题引人思索、催人前进。学生们使他感觉永远年轻,并在相互的交流与切磋中,给他的教学和科研带来灵感。(记者李江涛)
李刚、丁玖
- 摘要
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主办的首届扬州动力系统与数值分析国际会议于2014年5月16日至18日在风景如画的历史名城扬州举行,四十余名海内外数学家们参会,其中四分之一来自北美和澳洲。会议报告场面气氛活跃、学术交流热烈流畅,代表们一致认为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2015年将庆祝建城2500周年的扬州,不仅因其辉煌人文历史为天下所知,在中国数学史上也留有隆重一笔。她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数学团体“知新算社”的诞生地,其创始人周达(1879-1949)不仅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数学教育家,也为世界贡献了一位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他的儿子周炜良博士(1911-1995)。
鼓舞于成功的首届扬州会议,我们敬请海内外数学同仁关注将会接踵而至的第二届。欢迎你们扬州一游,交流你们的研究成果,培养我们的莘莘学子。
- 摘要
2014年5月26日,由同济大学数学系主办、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协办的同济大学数学环境创新论坛在四平路校区致远楼成功举办,论坛围绕主题“邂逅跨学科交流的魅力,创造数学与环境的精彩”,邀请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做大会报告。数学系党委书记李少华教授、数学系党委副书记李静茹老师、数学系博士生导师徐承龙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卓老师出席本次活动,来自数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化学系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论坛。
李少华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对庄国顺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强调了交叉学科在科学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肯定了跨学科创新论坛的积极作用。随后,庄国顺教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中国中东部大范围同时发生严重雾霾的成因和应急对策——一个自然科学家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反思》的报告。庄教授用一段发人深省的自我反思引出了我国大气环境在现阶段存在的严峻问题,利用多年来奔赴各地监测得到的数据,深入地分析了雾霾的成因,详尽地比较了不同地区雾霾的主要成分,指出中东部地区雾霾的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以及工业排放,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应急对策。庄教授说:“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中国的环境问题,洁净的空气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人类应该学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总有一天将自食其果。希望数学系与环境学院的同学们能合作起来,将数学方法带入环境研究中,为环境学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学们认真聆听了庄教授的报告,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报告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庄教授都做了耐心的回答。其中一位来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同学表示,“听了这场报告,受益颇多,庄教授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同学们传达目前环境严峻的情况,希望所有人都能关心、重视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
短暂的休息之后,论坛进入分会场学术沙龙。分论坛分别就议题“环境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中的统计学需求”、“数值模拟在环境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空气中PM2.5问题的数学模型探讨”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分论坛上,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马金星博士、崔鹏义博士,以及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富秋实博士和张宏博士分别作了报告,提出了自己在研究中用到的计算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以及相关疑惑的地方,数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地给予了解答,并且针对专门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地探讨。会场气氛十分热烈,通过分论坛同学们相互结识,希望会后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共享数据和数据分析方法。
- 摘要
2014年5月13日至14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数科院主办的“气候变化与媒介传染病建模分析研讨会”在我校随园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中国国家疾病控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30余位虫媒疾病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我校讲座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朱怀平教授与数科院万辉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的报告和讨论。来自加拿大的Jacques Blaire教授、约克大学疾病建模中心的Katya Richardson教授,曼尼托巴大学的Denpeng Jiang教授、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孙向东博士、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夏尚博士,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杨国静教授、扬州大学的林支桂教授、中北大学的李桂花博士、安徽大学的齐龙兴博士、我院万辉副教授等1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报告。我院周秀轻教授、陈新副教授等参加了会议。
媒介传染病是以蚊子等作为传播媒介,将病原生物从宿主向人传播的一类疾病。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演变,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正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传染病,特别是对于媒介传染病的传播,有着很大影响。气候变化扩大了疾病流行的范围,延长了疾病传播的时间,增加了疾病的感染率。气温升高增加了蚊子等传媒的繁殖速度、侵袭力并缩短了病原体的潜伏期,从而影响了传染病的感染率,加快了疾病的传播。研究气候变化对媒介传染病的空间、时间,或时空模式的影响,是预测、控制媒介传染病传播的基础。这需要建立新的数学模型、研究新的数学方法、设计新的算法等。
此次研讨会交流了近几年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等媒介传染病的研究情况,讨论了蚊媒传染病的建模、血吸虫病的预警分析、西尼罗病毒的空间传播模型,分析了如何运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校正以及进行定性和数值方面的分析、如何对气候变化进行建模分析、如何在数学家、生态学家、统计学家、管理者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对媒介传播的影响。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增进了国内外高校和管理部门以及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协同创新。这是一次合作研究的研讨会,与会者大都是近年来关于蚊子引起的传染病和血吸虫研究的合作者,通过两天的报告和讨论,交流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和方法,以及所需解决的相关问题,而且具体地确定了近期合作研究的子课题。
会议结束时,朱怀平教授主持了讨论,进一步从生态环境、统计分析、疾病控制与预警、数学建模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情形下媒介传染病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总结和确立了关于蚊子引起的疾病和血吸虫的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和步骤。
- 摘要
International Short-School/Conference
on Affine Algebraic Geometry & the Jacobian Conjecture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
July 14-25, 2014
Affine Algebraic Geometry (AAG) is a new subbranch of Algebraic Geometry, which since 2000 has obtained its own Mathematics Subject Classification. It was motivated by some “notorious” open problems such as the Jacobian Conjecture; the Tame Generators Problem; the Cancellation problem; the Embedding Problem and several linearization problems. To treat these problems,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has already led to some remarkable successes: the solution of the Markus Yamabe Problem (the Jacobian Problem fo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solution of the Tame Generators problem (Nagata’s Conjecture), a proof of the linearization of $\mathbb C^*$ actions on $\mathbb C^3$ and very recently the solution of the Cancellation problem in positive characteristic. The study of the Jacobian conjecture revealed the connections of the conjecture with many seemingly unrelated mathematics areas such as the Burgers and Heat PDEs, harmonic polynomials, non-commutative symmetric functions, the polynomial moment problem, etc. It also led recently to the study of a new notion, namely, Mathieu subspace, which generalizes the notion of an ideal. The new theory of Mathieu subspaces provides a much more general framework in which various open problems, including the Jacobian, can be studied. The field of AAG is a rapidly growing research area that attracts senior researchers as well as young graduate students. During this short-school/conference most of the topics described above will be discussed by several of the world’s experts. It will give young researchers an excellent chance to see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research in these very active and challenging areas. The short-school/conference is also aimed to promote the future collaborations of mathematicians from China with mathematicians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these areas.
Academic Committee:
Hyman Ba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Email: hybass@umich.edu
Harm Derkse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Email:hderksen@umich.edu
Adrien Dubouloz, Institut de Mathematiques de Bourgogne, France.
Email: adrien.dubouloz@u-bourgogne.fr
Lenny Makar-Limanov, Wayne State University, USA. Email:lml@wayne.edu
Zhongming Tang, Suzhou University, China. Email:zmtang@suda.edu.cn
David Wright, Wan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USA.
Email: wright@math.wustl.edu
Organizing Committee:
Xiankun Du, Jilin University, China. Email: dxk@jlu.edu.cn
Arno van den Essen,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The Netherlands.
Email: A.vandenEssen@math.ru.nl
David Finston, Brooklyn College, Brooklyn, USA.
Email: DFinston@brooklyn.cuny.edu
Stefan Maubach, Jacobs University, Germany.
Email: s.maubach@jacobs-university.de
Yucai Su,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Email: ycsu@tongji.edu.cn
Wenhua Zhao,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USA.
Email: wzhao@ilstu.edu
Short-School Lectures:
Harm Derkse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Email:hderksen@umich.edu
Adrien Dubouloz, Institut de Mathematiques de Bourgogne, France.
Email: adrien.dubouloz@u-bourgogne.fr
Arno van den Essen,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The Netherlands.
Email: A.vandenEssen@math.ru.nl
Stefan Maubach, Jacobs University, Germany.
Email: s.maubach@jacobs-university.de
David Wright, Wan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USA.
Email: wright@math.wustl.edu
Wenhua Zhao,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USA. Email: wzhao@ilstu.edu
Contact:
Wenhua Zhao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Normal, IL 61790-4520, USA
Email: wzhao@ilstu.edu
Phone: 001-309-438-7367
Fax: 001-309-438-5866
Cai, Wei
- 摘要
A postdoc position up to 3 years is available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and the research task is to conduct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opt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semiconductor solar cells based on Maxwell's equations. Candidates with background on numerical methods and code developments for solving Maxwell's equations including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s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re encouraged to contact Prof. Wei Cai, wcai@uncc.edu.
- 摘要
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AAMM),Vol. 6, No. 2, 2014
http://www.global-sci.org/aamm/volumes/v6n2/index.html
Articles in the Issue:
Regular Articles:
Wei Zhu, Shi Shu and Lizhi Cheng
An Efficient Proximity Point Algorithm for Total Variation-Based Image Restoration
Adv. Appl. Math. Mech., 6 (2014), pp. 145-164.
Y. Shi, G. H. Tang and W. Q. Tao
Lattice Boltzmann Study of Non-Newtonian Blood Flow in Mother and Daughter Aneurysm and a Novel Stent Treatment
Adv. Appl. Math. Mech., 6 (2014), pp. 165-178.
Youai Li
New Error Estimates of Nonconform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the Poisson Problem with Low Regularity Solution
Adv. Appl. Math. Mech., 6 (2014), pp. 179-190.
D. Benterki, H. Benseridi and M. Dilmi
Asymptotic Study of a Boundary Value Problem Governed by the Elasticity Operator with Nonlinear Term
Adv. Appl. Math. Mech., 6 (2014), pp. 191-202.
Luoping Chen and Yanping Chen
Two-Grid Discretization Scheme for Nonlinear Reaction Diffusion Equation by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dv. Appl. Math. Mech., 6 (2014), pp. 203-219.
M. Nawaz and T. Hayat
Axisymmetric Stagnation-Point Flow of Nanofluid Over a Stretching Surface
Adv. Appl. Math. Mech., 6 (2014), pp. 220-232.
M. N. M. Allam, A. M. Zenkour and R. Tantawy
Analysis of Functionally Graded Piezoelectric Cylinders in a Hygrothermal Environment
Adv. Appl. Math. Mech., 6 (2014), pp. 233-246.
M. H. Heydari, M. R. Hooshmandasl and F. Mohammadi
Two-Dimensional Legendre Wavelets for Solving Time-Fractional Telegraph Equation
Adv. Appl. Math. Mech., 6 (2014), pp. 247-260.
"Lingling Xu"
- 摘要
http://www.aimsciences.org/journals/home.jsp?journalID=22
Articles in the Issue:
Shenggui Zhang,
A sufficient condition of Euclidean rings given by polynomial optimization over a box, 4(2) (2014), pp. 93-101
Lei Wang, Jinlong Yuan, Yingfang Li, Enmin Feng and Zhilong Xiu,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nonlinear delayed dynamical system in microbial fermentation based on biological robustness, 4(2) (2014), pp. 103-113
Louis Caccetta and Syarifah Z. Nordin,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for scheduling in unrelated parallel processor system with priority consideration, 4(2) (2014), pp. 115-132
Byung-Soo Lee,
Existence and convergence results for best proximity points in cone metric paces, 4(2) (2014), pp. 133-140
Behrouz Kheirfam,
A weighted-path-following method for symmetric cone 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4(2) (2014), pp. 141-150
Jason R. Scott and Stephen L. Campbell,
Auxiliary signal design for failure detection in differential-algebraic equations, 4(2) (2014), pp. 151-179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