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1月14日上午,由中国数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主题为“营造和谐氛围,促进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的中国数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1学术年会开幕式在蓉隆重举行。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院士,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中国数学会第七届理事长张恭庆院士,全国政协常委、四川大学刘应明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四川省科协副主席黄竞跃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包括15名院士在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位数学界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出版社、 数学杂志社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数学会秘书长王长平主持。
开幕式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院士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词。他指出,这次大会是对中国数学会过去四年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四年的展望。过去四年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省市数学会的配合下,中国数学会依靠广大数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年,我国的数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要成为数学大国,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马志明理事长希望中国能出一大批大师级的数学家引领世界潮流,希望与会的大家能时刻保持清醒、谦虚的态度,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目标,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为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发展做出贡献。他表示,相信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老一辈数学家的关怀下,在全国数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数学必将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他首先代表四川大学向中国数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1学术年会在蓉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院士、专家学者和各位领导表示欢迎和敬意,向长期以来支持四川大学数学建设发展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领导表示感谢。在介绍了四川大学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数学学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后,罗中枢常务副书记表示,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各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的数学专家,旨在共同交流数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探讨最前沿的学术问题,为促进中国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群策群力,四川大学为能够承办本次会议深感荣幸。他说,在当今信息时代,数学已经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基础,数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相信此次会议的召开,将为来自各地的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了解成都、了解四川大学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必将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数学学科的发展乃至相关学科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相信在中国数学学会的领导下,过全国数学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数学事业一定能够赶超世界先进平,为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后,中国科协学会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分别代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致辞,共同表达了对中国数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1学术年会的胜利召开的祝贺之情。
会议揭晓并颁发了“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第十三届陈省身数学奖”、 “第十届钟家庆数学奖”。北京大学文兰院士、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获得“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研究员、南开大学陈永川教授获得“第十三届陈省身数学奖”;江苏大学数学学院桂贵龙、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葛建全、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邹长亮获得“第十届钟家庆数学奖优秀博士论文奖”,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倪翔获得“第十届钟家庆数学奖优秀硕士论文奖”。
会议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向会议及“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第十三届陈省身数学奖”、“第十届钟家庆数学奖”获奖者发来的贺信。
会议开幕式后,北京大学文兰院士、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分别作了大会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中国数学会全体会议代表听取和审议了马志明理事长题为“营造和谐氛围,促进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的工作报告,选举了下一届中国数学会理事,召开中国数学会新一届(第十一届)理事会并选举了新一届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
据悉,中国数学会于1935年7月在上海成立,旨在团结和组织广大数学工作者,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促进数学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繁荣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中国数学会学术年会是中国数学会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最高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为期三天的中国数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11学术年会,是中国数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中国数学会的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摘要
12月6日,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隆重举行。纪念会上,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代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宣读了题为“杰出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的讲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主持纪念会。
白春礼的讲话指出,缅怀和回顾钱老对世界科学、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以及中国科学院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对于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话指出,钱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长达7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杰出成就。在美国工作的20年,钱老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以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成为世界知名的应用力学家、喷气推进和火箭理论开创者之一,并创立了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1955年回国后的20多年,钱老开创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他以自己的超凡智慧,为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许多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思想。1981年以后,钱老建立了系统科学及其体系,并开创了复杂巨系统科学与技术这一新的科学领域。晚年,他运用系统科学思想构建了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在很多学科和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创见。
讲话指出,钱老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10月钱老回国,他被中国科学院聘为力学研究所所长、特级研究员。1957年又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担任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常务委员。郭沫若、张劲夫等院领导还经常就全院发展的大计征询他的意见。1958年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时,钱老是最早倡导者之一。他亲自创办了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与化学物理系,并长期担任力学系主任。钱老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对中国科学院在我国科技事业中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讲话强调,钱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回国后,他毅然承担起我国国防事业的科技领导工作,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思考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用他的一生实现报效祖国的诺言!钱老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积极联系在一起,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讲话强调,中国科学院召开“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一是要缅怀钱老“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爱国情怀,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重托放在首位,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二是要学习钱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来推进“创新2020”的实施;三是要深入思考钱老深邃的科学思想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勇于提出新的问题、开辟新的领域,着力营造学术自由、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四是要大力弘扬钱老“提携后学,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积极培养、提携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创造更好的舞台。
纪念会上,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佩深情回忆了早年在美国以及回国后和钱学森先生的一些往事。钱老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讲述了钱学森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期创建力学研究所、抓学科布局、抓学科培养、发展国家战略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指出学习钱学森先生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要进一步把有关资料很好地整理和归纳,留下一些纪念,留给后人学习。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樊菁说,钱学森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力学家,在应用力学、技术科学、系统科学方面都有贡献,这是非常罕见的,特别是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正确、敏锐地把握力学学科发展方向,对于今天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讲话中说,钱老丰富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在中国培养杰出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的需要。
最后,钱学森先生亲属钱永刚先生在讲话中代表其母亲及全家,向中国科学院以及在举办中国科学院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中付出大量心血和劳动的人们表示了衷心的谢意。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副秘书长、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曹效业,杜善义院士、经福谦院士、吕敏院士、童秉纲院士、吴承康院士、谢光选院士、俞鸿儒院士、胡文瑞院士、姜景山院士、李家春院士、王自强院士、吴有生院士、伍小平院士、庄逢辰院士、张杰院士,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军事科学院和中科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相关领导、科研人员代表300多人出席纪念会。
本次纪念会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办公厅、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承办。
- 摘要
人民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王泓漓)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新闻通报会今天在中国工程院举行。在六个月的时间里,经过两轮评选和最终选举,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选出了54名新院士,其中,年龄最小的46岁,最大的74岁。另外,今年从19名外籍院士候选人中产生了6名新外籍院士。通过此次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总人数达到783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表示,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这将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
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11年是中国工程院1994年建院以来的第10次院士增选,这次增选工作自今年1月初启动以来,通过提名、遴选,经过第一轮评审、第二轮评审和选举、学部常委会研究、院主席团审议、报请国务院备案等程序产生最终名单。据介绍,工程院今年组织了180余位院士和30位工作人员组成62个调查组,前往投诉信涉及到的有关地方和单位进行核实,力求做到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便“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候选人”。
对于社会关注的评审和选举过程中存在的“助选拉票”和“学术包装”等现象,旭日干在新闻通报会上以不小的篇幅进行阐述。他表示,工程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强调了候选人的学风道德。同时对院士们提出了希望,并要求院士们自觉地维护国家科技事业的整体利益,维护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声誉,坚决地、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真正做到不容忍,不支持“助选拉票”和“学术包装”等行为,不给不端行为以可乘之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增选工作公正、公平,“不受污染”。
旭日干对于新当选院士也提出了寄望,希望他们在当选后“更要谦虚谨慎、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继续发挥自己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专业特长,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为推动我国工程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提示:(详细名单请参考: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6542336.html)
潘锋 张笑
- 摘要
来源:科学网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2月2日在北京发布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2010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12.15万篇,其中23968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其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占我国论文总数的19.7%的论文表现不俗,该比例较2009年的15.5%上升了4.2个百分点。我国表现不俗的论文81.6%由高等学校贡献,17.5%产自研究院所,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市。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2001年至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83.63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0年统计时上升2位;论文共被引用519.14万次,排在世界第7位,比2010年统计时上升1位。
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5.87次提高了5.8%。相形之下,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比上年提高了1.3%。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虽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
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1~2011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增加到5856篇,排在世界第6位,比2010年统计时上升1位。
美国排在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高达55953篇。
发表之后2年内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是热点论文,热点论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热点论文往往就是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的论文,并且在未来的更长时间内会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热点论文数为19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数的9.9%,排在世界第5位,比2010年上升1位。美国热点论文数最多,为1070篇。
各学科影响因子居首位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顶尖期刊。2010年各学科顶尖期刊共有173种。2010年,中国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幅上升到5203篇,排在世界第二位。2005年至2010年,中国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3.3%,显著高于同期中国SCI论文总数的年均增长率。
- 摘要
11月17日,英国政府在伦敦科学博物馆正式宣布,将设立以现任女王伊丽莎白命名的工程学大奖,用于表彰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者。
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计划每半年评选一次,每次奖金金额为100万英镑,用于奖励来自任何国家的在工程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者是三人以下团队。该奖项有一个独立的基金会管理,由英国皇家工程学会会长Browne勋爵主持。组织者并未透漏整个项目的款额数,只表示他们已经得到了长期的资金来源。首次颁奖将于明年年底举行。
英国首相、副首相和反对党领袖均出席了该仪式,以显示英国朝野对该奖项设立的跨党派的支持。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致辞中说:“我很高兴女王同意用她的名字命名这个奖项,我希望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能达到诺贝尔奖一样的规模和影响力。”
卡梅伦说:“英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过度依赖消费者借贷和金融服务业,我们希望重新平衡经济,使高技术、高价值的制造业和工程业成为我们远大目标的一部分。”
Browne勋爵指出,工程支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科学发现和商业应用之间的桥梁”。
他还说:“在全世界,最辉煌的工程领域成就之后,工程师们往往仍然默默无闻,设立伊丽莎白女王奖的目的就是改变这种状况。”
据行业协会统计,英国有超过55万家工程公司,但他们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到2017年,工程师需求的缺口估计会达到约60万人。
李斐然
- 摘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谷歌中输入“奥利弗.豪.洛瑞”这个名字,只能得到几张面容模糊的肖像照,寥寥无几的新闻报道,以及一篇发表于1951年的学术论文。
一篇就足够了,这可是全世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截至2004年1月,这篇题为《用Folin-酚试剂测量蛋白质》的生物学论文已经获得了275699次引用。论文中,洛瑞根据自己在美国纽约公共健康研究所作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测定蛋白含量的方法。
对于生物学研究来说,测量蛋白质含量就像学习“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基础——不管是细心的妈妈想要辨别含有三聚氰胺毒奶粉,还是爱美的女士挑剔蛋白质含量多少的食物,或者医生想要从血红蛋白数量来判定病人是否贫血,都需要进行蛋白质测量。
也许正是因为这项研究的基础性,洛瑞这篇发表于《生物化学期刊》的论文成为“引用经典之作”。
如此傲人的成绩让当时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对洛瑞的文章进行研究。在一张精心绘制的图表里,这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曲线从发表后一路高歌,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都可以获得近1万次的引用,遥遥领先于同领域的其他论文。
不过,随着考马斯亮蓝法等新检测方法的出现,洛瑞论文的引用曲线渐渐下滑。但直到今天,这篇论文仍然被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引用,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到中国、日本,以及地中海区域的以色列。
自己的话被别人引用,这可是成为名人的必经之路。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统计,那些历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信源无一例外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马克思、列宁、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
至于一篇论文如何才能获得较高的引用次数,专门研究论文的国际期刊《科学计量学》认为,虽然内容是决定性因素,但仍有不少细枝末节会改变引用的次数。
其中之一就是论文标题。伊朗研究者发现,标题长就更容易被引用。万一你的标题是一个问句?那它只可能吸引更多下载,而不会有太多引用。如果标题里还含有个冒号的话,那下载和引用都别指望能多到哪儿去。
按照这些最新研究,要是洛瑞当初为自己的论文取名为《蛋白含量测定新法:Folin-酚试剂管用吗?》,估计“论文引用世界第一”的宝座就有可能拱手让人了。
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法子就是上报纸。美国学者认真地分析了十年间《纽约时报》中引用医学论文的报道,他们发现,被报纸引用过的论文引用次数远高于未被报道的论文,特别是在报道刊发后的一年以内,引用率可以高出72.8%。
回到洛瑞,尽管论文中提出的蛋白定量法为他赢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荣誉,却没有打动诺贝尔奖的评委。在此后的每次典礼上,他只能看着那些论文引用次数比他少好几个数量级的获奖者穿着精心准备的礼服,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委手中捧走奖杯。
这导致他在面对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他出任医学院院长一职时,不自信地打起了退堂鼓:“在我之前两任院长都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我看我除了自己掏钱去旅游以外,怕是没指望能到瑞典去了。”
事实上,不只是洛瑞遇到这样的情况。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了目前健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人。即便在整个历史上,他也高居第八,排在弗洛伊德之后。负责统计的研究员甚至感叹说,“看来没有人写论文能够不引用乔姆斯基”,但就算这样他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
但是话说回来,论文引用真的这么重要吗?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洛瑞了。他最后还是成了医学院院长,而且还是美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虽然这个生物化学博士唯一跟医学沾边的也只是拥有“医学学位”而已。他在即将进入80岁的时候写过一篇题目是问句形式的文章,叫做《一个并非天才的人如何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功》。
张楠 邓九安
- 摘要
来源:科学时报
EAST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辅助加热系统工程开工典礼,11月29日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举行。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合肥研究院院长王英俭等共同为工程开工剪彩。
詹文龙表示,等离子体所通过自主创新率先研制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是我国聚变界的里程碑。但EAST建成运行仅是它整个科学计划的第一步,作为探索核聚变能源的先进实验装置,EAST肩负重要科学目标,需要对装置进行升级改造。
而EAST辅助加热系统将极大地提高EAST装置性能,使其在发展稳态高性能等离子体物理的科学研究计划中始终处于世界前沿地位,必将提升我国聚变能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詹文龙强调,要把EAST辅助加热系统建设好,把“EAST二期”引入国际舞台,作出更多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和贡献。
何鸣鸿表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平台,EAST建成运行后将能够探索更多科学问题,基金委一直很重视核聚变相关的研究,希望研究所能做出更多一流工作。
晨风
- 摘要
来源:新浪科技
近期,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成功研制出一种特种材料,它能实现对紫外、可见光、红外线以及远红外波段光线超过99%的吸收率。这项技术的出现有望开启太空探索的新疆界。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一个工程师小组在近日举行的SPIE光学与光子学会议上做了相关报告。这是该行业内最大的跨学科技术会议。据开发这一技术的10人戈达德工程师小组负责人约翰?哈戈皮恩(John Hagopian)表示,他们随后还对这种新型材料的吸收性能进行了额外的验证性测试,以检验其有效性。
他说:“反射测试显示我们开发的材料已经成功地将材料的吸收性能提升了50倍以上。之前也有团队研制出吸收性能接近完美的材料,但是他们的材料只在较窄的波段,如紫外和可见光波段有效,而我们的材料则实现了从紫外一直到远红外的全波段吸收,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材料本质上就是多层的纳米碳管涂层,这是一种中空的纯碳元素构成的管状体,厚度要比人的头发丝直径小1万倍。它们垂直附着于不同的基底材料表面,就像地毯上的毛。
工程师小组已经测试过将这些材料附着于硅、氮化硅、钛和不锈钢的表面,这些都是在太空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为了让纳米碳管得以顺利附着,戈达德飞行中心的工程师斯蒂芬妮?盖提(Stephanie Getty)在这些测试材料的表面涂上一层铁催化剂涂层。随后她将材料加热至750摄氏度,同时将其暴露于含碳物料气体环境中。
测试显示这种材料在诸多太空领域都有着很好的应用,尤其是当科学任务上需要进行多波段观测时便更加显示其重要性。其中一项重要应用就是杂散光抑制。附着在材料表面的纳米碳管可以收集并阻滞背景光线,从而阻止其从表面反射出去,进而对科学家们需要观测的目标光线之间发生干扰。正是由于仅有极少部分的光线能够反射出去,因此在人的肉眼,甚至灵敏的仪器看来,这种材料都是黑色的。
尤其是,小组发现这种材料在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光线吸收率高达99.5%,而在波长稍长的波段以及远红外波段的吸收率也达到了98%。哈戈皮恩说:“我们的这种材料相比其他材料的优势在于其吸收率要比后者高出10~100倍,具体的性能取决于波段的不同。”
戈达德工程师玛努尔?奎加达(Manuel Quijada)也是论文的合著者之一,他说:“我们对于这样的结果有一点吃惊。我们知道它能吸收光线,但是我们没有料到它的吸收性能会这么好。”
一旦这种材料投入使用,它将极大地提升探测器和设备的性能。比如说,这项技术将让科学家们得以探测到宇宙中极其遥远,其光线甚至已经微弱到在可见光波段无法察觉的天体的信号,或者对处于高对比环境下的天体,如围绕其它恒星运行的暗弱行星进行观察。而研究地球大气和海洋的科学家们也将从中受益。对地观测设备接收到的光信号中有90%来自大气散射反射产生的“杂光”,从而掩盖了他们想要观测的地面反光信号。
在目前的条件下,工程师们会使用涂黑漆,或者借助其它辅助设备来帮助减少杂光干扰。然而黑漆仅能吸收大约99%的入射光,而纳米碳管涂层产生的多层反射则能让材料的总体性能更加优越,甚至能将杂光减少100倍以上。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正如戈达德工程师艾德?沃莱克(Ed Wollack)指出的那样,就是黑色涂漆在超低温下将不再是黑色。它们会显示出一种闪闪发光的银色调。沃莱克负责对这种材料的超低温性能进行测试,目的是检验其是否适合用在超高灵敏度的远红外探测设备上,这种设备工作于超低温环境下,用于接收从极遥远宇宙深处发出的微弱的远红外信号。如果这些设备不够“冷却”,设备和望远镜本身的热量产生的红外辐射将干扰和削弱设备的灵敏度。
戈达德工程师吉姆?塔特尔(Jim Tuttle)说,黑色材料在飞船设备方面还有一项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对于红外探测设备而言更是这样。材料越“黑”,它便能辐射出去更多的热量。换句话说,超黑色材料,如纳米碳管涂层可以被用于需要去除设备温度的环境下,它能帮助将热量散发进入外太空。这将帮助确保设备的冷却,从而保证对暗弱深空天体信号的敏锐捕捉。
为了防止黑色涂漆在较长波段上出现吸收性能不理想的情况,工程师们会使用环氧树脂配合导电金属材料,以此制作一种黑色镀膜。这种材料尽管效果尚可,却会增加航天器的重量,这让技术人员们很困扰。而一旦有了这种新的纳米碳管涂层材料,它密度更小,但是性能优越,没有任何添加剂,可以高效吸收各波段光线并进行有效散热。沃莱克说:“这将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材料。它非常有效,重量很轻,并且呈现极度黑色。长远来看,它比黑色涂漆的性能要更好。”
lushn (陆珊年)
- 摘要
主 题: Frontiers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期刊信息: Frontiers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Volume 6, Number 6 / 2011.12
Special Issue: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In honor of Pao-Lu Hsu’s 100th birthday
URL: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673-3576/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In honor of Pao-Lu Hsu’s 100th birthday
Author(s): Dayue Chen, Zhi Geng and Ma Zhi-Ming Page: 1021-1024
DOI: 10.1007/s11464-011-0159-0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m500813141341750/
General estimate of the first eigenvalue on manifolds
Author(s): Mu-Fa Chen Page: 1025-1043
DOI: 10.1007/s11464-011-0164-3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p64t41v166gv0345/
N-measure for continuous state branching processes and its application
Author(s): Weijuan Chu and Yan-Xia Ren Page: 1045-1058
DOI: 10.1007/s11464-011-0122-0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7844553x4712p358/
Tolerance interval for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Author(s): Jiong Du and Xiangzhong Fang Page: 1059-1066
DOI: 10.1007/s11464-011-0117-x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u7r72834u21785gl/
Deviation inequalities and moderate deviations for estimators of parameters in TAR models
Author(s): Jun Fan and Fuqing Gao Page: 1067-1083
DOI: 10.1007/s11464-011-0118-9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f27w21267702w430/
A new class of Latin hypercube designs with high-dimensional hidden projective uniformity
Author(s): Yuanzhen He and Mingyao Ai Page: 1085-1093
DOI: 10.1007/s11464-011-0119-8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78340574x2g32036/
Optimal control of a big financial company with debt liability under bankrupt probability constraints
Author(s): Zongxia Liang and Bin Sun Page: 1095-1130
DOI: 10.1007/s11464-011-0120-2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x613414527835566/
Generat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from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ata
Author(s): Hui Liu, Zhichao Jiang, Xiangzhong Fang, Hanjiang Fu and Xiaofei Zheng, et al. Page: 1131-1145
DOI: 10.1007/s11464-011-0123-z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h2121227q83u2250/
An ergodic theorem of a parabolic Anderson model driven by Lévy noise
Author(s): Yong Liu, Jianglun Wu, Fengxia Yang and Jianliang Zhai Page: 1147-1183
DOI: 10.1007/s11464-011-0124-y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47843558u2155777/
Locally risk-minimizing hedging strategies for unit-linked life insurance contracts under a regime switching Lévy model
Author(s): Linyi Qian, Hailiang Yang and Rongming Wang Page: 1185-1202
DOI: 10.1007/s11464-011-0100-6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wh722n10j47k4741/
A study of biases of DNA copy number estimation based on PICR model
Author(s): Quan Wang, Jianghan Qu, Xiaoxing Cheng, Yongjian Kang and Lin Wan, et al. Page: 1203-1216
DOI: 10.1007/s11464-011-0125-x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b734p1016x31524r/
Fractal and smoothness properties of space-time Gaussian models
Author(s): Yun Xue and Yimin Xiao Page: 1217-1248
DOI: 10.1007/s11464-011-0126-9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y8375n82r032w670/
Identifiability of causal effects on a binary outcome within principal strata
Author(s): Wei Yan, Peng Ding, Zhi Geng and Xiaohua Zhou Page: 1249-1263
DOI: 10.1007/s11464-011-0127-8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p81786825364r206/
Saddle point approximation for moments of random variables
Author(s): Kai Zhao, Xue Cheng and Jingping Yang Page: 1265-1284
DOI: 10.1007/s11464-011-0128-7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l24214m8lh11l361/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