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推进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计划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计划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 摘要
作者:赵超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实施,重点培养支持国内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2月24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这项工作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计划?
答:科学的未来在青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至45岁,峰值是37岁。我国要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这项计划就是对那些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的专门计划。从实际情况看,青年科技人才是最需要稳定经费支持的群体。制定实施这项计划,就是要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为他们潜心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问:计划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这项计划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到2020年,计划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项计划在遴选支持优秀青年人才的同时,致力探索人才遴选、考评、培养等各方面的新机制、新方法,催生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计划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任务进行适当调适。
问:计划主要支持哪些领域的人才?
答:计划的支持范围涵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优先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的科研人才,以增强国家未来人才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项计划侧重于支持从事研究工作的创新人才,技能类、表演类、体育竞技类等应用型人才在其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另有支持。
问:申报计划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申报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申报者应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内全职工作1年以上。因为这是专门针对国内青年人才的特色计划,对于超过35周岁的人才、拟从国外引进的青年人才等,均有其他重大人才工程给予支持。对于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的特殊人才可破格申报。二是“软件”条件,申报者应在同龄人中具有突出的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但不对论文、职称等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主要是遵循科学人才观,不简单以论文、职称等外在条件论“英雄”,而是强调发展潜力。至于具体标准的把握,交由评审专家组去评判。
问:为什么要控制申报名额?
答:由于全国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人选非常多,适当控制申报名额,有利于各级单位做好选拔工作,好中选优,确保推荐人选的质量。
申报工作按照人事关系隶属,由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归口推荐上报。申报名额是按照控制总量、突出重点、兼顾全国的原则,商各地、各部门确定的。这项计划坚持人选质量第一,原则上不考虑平衡照顾。因此,部属高校、央企、科研院所等人才比较密集的单位申报名额相对较多,地方则相对少些。
问:这项计划与其他计划有何关系?
答:这项计划是国内顶尖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定位较高,支持力度较大,支持人数相对较少。计划的支持范围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计划有一定交叉,但不排斥与上述计划的重复支持,关键是看人才质量和培养支持的客观需要。计划以培养支持国内人才为重点,海外人才回国工作一年以上,即可申报计划。
问:如何确保计划实施的公开、公平、公正?
答: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是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具有公信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我们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了设计。一是信息公开。申报通知面向社会公开,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入选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二是规范程序。计划入选者经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资格审查、专家通讯评审、现场答辩、社会公示等程序产生。在申报推荐的第一环节,我们要求推荐单位严格把关,一般要通过组织专家评审等方式提出推荐名单、签署推荐意见。目前,各省区市以及申报人选较为集中的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等部门,都开展了比较严格的初评工作。三是完善制度。通过多项制度设计,确保评选工作公正进行,如:通讯评审专家从评委专家库中根据学科匹配原则随机产生,如因故未能评审,由电脑自动分配新的评委来评审;专家意见和评判分数作为入选的决定性因素,避免外界干预专家评审工作或影响评审结果。
问:这项计划的评委专家是怎么产生的?
答:评委全部从评委专家库中产生。评委专家库是在各地各部门推荐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计划的评审专家组成。目前,评委专家库已有数千人的规模,根据需要随时扩充、调整。所有的专家均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不能透露评审工作的有关信息。
问:对入选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将如何培养支持?
答:对入选者主要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科研经费支持,中央财政提供为期3年、最高可达240万元的科研经费,并赋予入选者较为充分的自主支配权,以创造一个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支持经费的具体额度将依据其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综合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来确定。同时,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政策,确保经费使用廉洁高效。二是培养政策支持,制定实施对入选者的后续培养政策,在承担项目、参与课题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平台培养人才,探索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
问:对首批评选工作总体上有何考虑?
答:首批评选工作以遴选支持一批国内顶尖青年人才和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青年人才遴选机制为目标,本着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认真吸收有益经验,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努力把这项计划打造成国家需要、人才满意、地方和各部门欢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人才工程。
- 摘要
作者:王静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名单于2月14日正式公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出现自2000年以来第8次空缺,科技界人士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价标准很高。不仅要在科学上作出重大发现,而且要求在学术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得到国内外公认。同时,还要获得2/3以上评审委员的投票。”科技部奖励办一位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最近几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申报项目,有的仅差1票或2票,最终没评上,“但评审结果严格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无人能够更改”。
他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更重视生活中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国家投入往往偏重应用性较强的项目,这是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使然,而人类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有时无暇顾及。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严纯华解释,中国真正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是从改革开放起步的,到现在不过30年。一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关键在于科学家能静心工作,并有恒心、有耐心把问题做深做透。目前,能评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成果一般都需要十几年,一等奖成果无疑需要更长期的积累。”他对中国科学作出更好成果充满信心。
“我们这代人读研究生期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一般要等文章发表3个月后才能读到国际一流科学文献,科研工作很难与国际同步。而要开创一个新领域,首先选题就要有独到之处,了解什么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别人是否已经开展相关工作。”严纯华认为,“现在不同,信息十分发达,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在国内可以同步接收,科研人员已完全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情况,但获得突破还有待时日。”
有人认为,创新性重大成果的出现存在制度性障碍,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急功近利。
也有人提出,已获得了国际大奖的研究项目是否达到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水准?如青蒿素,这一项目既有重大发现,也有国际影响力,未能获得国家大奖,是评审机制问题还是评审人员的眼力有限?这类声音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国家科技奖评选机制不够完善。
严纯华表示:“最近几年没有一等奖项目出现,政府着急,公众着急。但科研人员不能着急,必须冷静,扎实深入开展工作,稳步向前。”
- 摘要
2月14日,德国数学家德乐思教授(Andreas Dress)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该奖项授予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杰出贡献的外国人或者组织。德乐思教授曾是上海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该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合作共建。德乐思教授因他在建立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此奖。
白皮肤蓝眼睛,头发花白,衣着随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有位可爱的德国老头:读起书来,手持放大镜在厚厚的书丛中一页页摸索,眼睛“贪婪”地紧贴上去;生活在中国,吃食堂、听京戏,爱读中国历史书,心中的偶像是中国明末数学家、天文学家、农学家徐光启,清明节还会去徐家汇的光启公园“扫墓”。他就是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 Andreas Dress,中文名叫德乐思。
德乐思教授早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曾因创立了利用图论研究周期拼砌(periodic tiling)的方法而名扬世界数学界,后来兴趣转向计算生物学。2005年,时年67岁的德乐思教授受中德双方的聘请来到中国,组建并领导以新兴交叉学科——计算生物学为研究领域的合建研究所。在中国的5年,他远离亲人,心系中国科学,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建所之初,德乐思利用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专业影响力,组织近10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近200位计算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来到中国开展学术交流,并快速催生了一大批科研合作项目。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在Science、Nature Technology等杂志上发了100多篇SCI文章,在由国际顶尖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评估中,受到高度评价。
走进德乐思教授的办公室,书桌上一台29英寸的显示屏显得很奇怪。原来,酷爱科研的他曾因眼底出血几乎丧失视力,为了便于处理邮件和文件,特意配置了一台大大的电脑显示器。探讨起学术问题来,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从不摆谱,邮件一定及时回复,学生有一点努力就要表扬。他还乐于给大家调制家乡红酒,然后一边往嘴里扔花生豆,一边聊科学。难怪所里的年轻人喜欢称他“我们所的外国老爷爷”。
2010年,退休离开中国时,“老爷爷”特意带回去一套仿明家具,“希望坐在德国家里也能时时感受中国风格,就像回到了自己科研生涯中的第二故乡——中国上海。”
- 摘要
在有人猜测他已不做研究的时候,6月18日,89岁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向同行报告了他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修改了自己多年前一项理论的不完备之处。
除了回答提问时须用助听器,这位老人留给听众的印象是思维之敏捷、表达之清晰不亚于青年,虽然他上一年还大病一场,进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杨振宁说,自己40多年前的研究涉及了冷原子领域,但当时缺乏实验技术证实,后来因故中止。近些年来,这方面的实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自己多年前的一些工作得到了证实,于是又回到了这个领域。目前,冷原子是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之一。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他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他已陆续发表了将近10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他不喜做寿,因为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
2011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 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
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总算对陈、杨两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他最初问陈先生该怎样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再问研究室该做什么方向,陈先生回答“就做振宁的方向”。
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他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相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共计12位全职教授,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开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各位的头衔,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大家无可贡献,鞠个躬表示感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因公爽约,专门发来长信,但大会决定节省时间,不再当众宣读。由于学术报告安排极为紧凑,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纪的院士们,感觉累了就去休息,也可腾出座位,让给后面站着听讲的年轻人。此语令与会者不禁莞尔。
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
耄耋之年的杨振宁站着讲完了自己关于冷原子的新发现。工作人员担心他站久了腿会发抖,后悔未能预备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学者因事提前离会,而杨振宁一直坚持听完19日的最后一场报告,并即兴发言,与人分享了自己在治学上“最近几年慢慢想通了”的困惑。人们原本猜测,他做完自己的报告就会离开。
在做完报告被主持人请下台之前,杨振宁还主动询问听众有无疑问。会议间歇,年轻的学生过来请教,他也耐心解答。
“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葛墨林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比杨振宁年轻19岁的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干,觉得可以休息一会儿的时候,跟杨先生谈过以后,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影响着自己,还得好好干。
顶尖的实验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形容,杨先生属于“天生有仙骨”。国外有人称杨振宁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有人说他在物理上是“建设性的革命家”,朱经武则以物理理论的“炼丹专家”来形容他,认为他就像拥有点金术。
“杨先生对物理的热爱、热忱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说他是富有罗曼蒂克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朱经武说。
朱经武说,人们常将物理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天到晚听人家讲而自己不讲,然后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种是不停地讲话,让人家知道自己多么伟大。杨振宁是第三种,他会认真听别人讲,还给别人提意见。
葛墨林说,杨振宁主张学术上的平等,还体现在,每次到南开参加理论物理讲习班,他都跟学生们一起排队领自助餐,边吃边谈。多年以前,国际会议用餐补助中外有别,国人补助5元,外宾补助40元,吃饭时往往隔着一道屏风。杨先生坚持,在南开开会,无论中外,补助相同。
他因有约在先曾谢绝领导人宴请
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院士认为,近年来,一些人对杨振宁有非议,网上有种声音,对杨先生的贡献讲得很少,有些甚至是污蔑。
针对杨振宁的污名包括,有人批评他晚年回到中国,拿了高额报酬,故意说些好话去取悦政府。例如,他赞美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比美国更扎实,批评的声音扑面而来。
朱邦芬说,杨先生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他确实是由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为了讨好政府。
批评者未必知道,杨振宁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当面向周恩来总理直陈“中国政府的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
“杨先生经常两头不落好。他不像有些人,拐个弯让你揣摩体会。这是学术大师直率的性格。”葛墨林说。
葛墨林定期向杨振宁报告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有次,两人在北京约谈。恰有某副部级领导去请杨振宁,有位国家领导人邀他赴宴。在场的葛墨林以为,自己要谈的事情没那么紧要,杨振宁应先见领导,谁知杨振宁却谢绝了来自中南海的邀请,原因是“我已经有约会了”。
忆及此事,葛墨林说,杨先生仅因有约在先就回绝了领导,又怎会曲意逢迎?
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说,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杨振宁曾“伸出手来”,请他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学者。那年石溪分校的名额已满,杨先生为他争取了额外名额。他说:“杨先生一看到有什么科学前沿的事情,就想到中国该怎么做。杨先生一方面热爱祖国,一方面提携我们年轻人。这都是我们的榜样,够我们学习一辈子。”
他的薪水分文不取
朱邦芬在南开大学讲的一件事情,令在场的许多学者感到惊讶。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是杨振宁晚年仿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创立的。在杨振宁将精力转向清华之后,陈省身两次让葛墨林给他带话: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是你的“亲儿子”,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是你的“干儿子”,两个儿子,你都要管。
据葛墨林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他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现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葛墨林说,杨振宁做事不愿向人解释。“杨先生率性而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就是这么个人——我怎么做是我的事,至于你怎么想是你的事。”
他主张“杨李之争”留给后人评判
科学史上,亲密合作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后来决裂,一直为人关注。与两位大师均有交往的葛墨林说,关于“杨李之争”,杨振宁一贯主张,双方把所有资料都公布出来,留给后人评判。
葛墨林说,无论存在怎样的分歧,他们在中国的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
1990年,李政道先生在兰州大学发起一个学术会议,原定的会议组织者在外无法及时回国,临时改由葛墨林领衔组织。葛墨林当时在石溪分校访问,遂向杨振宁表示要早回国几日筹备,杨先生建议他至少要提前10天,还帮忙出面向当时的东京大学校长发出了会议邀请。
1979~1989年,李政道在中国发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简称CUSPEA)”,一些中国学者上书国家领导人反对这个计划,原因之一是“如果这些人不回来谁负责”。有人去问杨振宁的意见,满以为他会加入反对派,但杨振宁坦率地说:这些人将来回不回国不能由李政道负责。这件事情上我不能说话,因为我就是出国没有回来的。
他的生活得益于翁帆的照顾
在非学术领域,外界对于这位物理学大师最大的非议源于他82岁时与相差54岁的翁帆结婚。
2011年,他们惊世骇俗的婚姻进入第7个年头。葛墨林说,原本“说话刻薄”的一些同行,现在也对翁帆评价很高。而他认为,杨先生目前的健康身体,跟翁帆婚后的照顾绝对分不开。“翁帆绝对是有功劳的。”
杨振宁再婚之前,葛墨林有次去清华探望,发现他穿着睡衣,脸色腊黄,发烧39.3摄氏度。虽然杨先生告诉他,身体如有问题会打电话求助,但葛墨林还是担心,万一有危险而电话不在手边怎么办?
2010年9月,杨振宁突发高烧,陷入半昏迷状态,说的话人们都听不懂,进了重症监护室。葛墨林说,杨先生住院时,翁帆的照料有目共睹。
近些年里,杨振宁已多次入院。葛墨林说,翁帆对杨先生照顾很细,杨先生冬天出门前,翁帆一定为他系上围巾。逛公园,走十几分钟路,翁帆就坚持要歇一歇,找一块石头,扫得很干净。
据朱邦芬透露,杨振宁、翁帆夫妇的共同话题很多。参观美术展后,他们会分别找出最喜欢的作品,再看与对方是否一致。这是二人之间的小游戏。
杨振宁并非不知一些人对于他这段婚姻的看法。他甚至曾与翁帆联名撰文,回应一位香港女作家的批评。在写给翁帆的诗里,他称她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这一次,在南开大学,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杨振宁夫妇手挽着手。这是他近年出席公开活动常见的情景。在校方为他举办的生日晚宴上,他表示,自己虽然上了年纪,但精神上仍然保持年轻,也许这是自己对翁帆有吸引力的地方。早在订婚之初,他就对朋友这样讲过。
令葛墨林感到遗憾的是,外界跟杨先生没有接触的人,总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猜测他。而杨先生依然故我。
20世纪80年代,杨振宁在香港出版了一本文集,收录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谈话,有些地方对“文革”某一方面的事物持赞成态度,而他事后也发现了当时的不足。预先看到文稿的葛墨林劝他删掉这些内容,不要引起误会。杨振宁却执意全部发表。他说,自己就是要全都拿出去,让人家可以了解杨振宁真正的心路历程。
- 摘要
据science杂志不久前的报道,科学出版巨头Elsevier因其过高的期刊价格招致了科学家们的抵制运动,并迅速升级。运动开始后的10几天内,已经有近8000多名科学家(包括一些领域的权威)在http://thecostofknowledge.com/上签署请愿书,他们承诺不再在Elsevier上发表论文,也不再为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做评审,也不会为该公司做其他任何形式的编辑工作。
请愿书在研究人员的博客和微博上引起了轰动,其组织者说,这不仅是针对Elsevier的抵制,也试着去说明科学团体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出版业商业运营以增加学习机会。
网络上的抵制活动是由剑桥大学数学教授Timothy Gowers发起的,他是1998年菲尔兹奖得主。他说他自己抵制Elsevier已经很多年了。关于Elsevier的所作所为,他虽然在1月21日写了一篇很长的博客,但他起初以为他只是将Elsevier的政策公布于众。他说:“当我写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时,我认为有必要将有相似认识的每个人聚在一起,所以我提出了这个想法。”纽约大学数学专业的博士生Tyler Neylon根据Gowers提供的线索在2天后创建了TheCostofKnowledge.com网站。
许多科学家和图书管理员认为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出版所有科学领域超过2500个期刊的Elsevier是科学出版行业的恶棍之一。其期刊成本高达每年2万元,而根据年度报告该公司2010年利润保证金是36%。请愿书提到了三个主要方面的抱怨:期刊的“价格过高”,捆绑图书馆不需要的标题等许多东西一起销售,Elsevier对某些法令的支持举措,诸如因将撤消国家健康研究所的公共存取政策而广受争议的研究工作法令。
Timothy Gowers的呼吁很快得到另一位菲尔兹奖得主、著名数学家陶哲轩的相应。他说:我有约9%的论文发表在爱思维尔(Elsevier)这个出版社的期刊上,但我现在郑重宣布从今不再投稿给Elsevier期刊,并退出其相关刊物的编委会。参看他的博客文章《知识的代价》。这两位菲尔兹奖得主声讨爱思维尔的中英文对照将于2012年第一期《数学文化》上刊登;电子版见http://www.global-sci.org/mc/issues (点击右上角新的一期)。
- 摘要
作者:任春晓
据《自然》网站消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百名教师本周被告知,由于论文产出不足,他们将被解雇;此举是悉尼大学旨在筹资新建大楼和美化校园的“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
2月20日,一些研究人员接到通知,由于在过去三年里论文产出不足四篇,他们的职位已被终止;64名教师被告知可以选择离开或者调到纯教学岗位。据《澳大利亚人》报道,此外还有200名管理人员被解雇,使得被解雇人员总数达到340人。
悉尼大学辩护称,此举是用来弥补学费收入的意外不足。虽然预期收入减少,但仍然有迫切的支出需求。
此举引发了学校员工的愤怒。澳大利亚全国高教联盟表示,悉尼大学过多的扩建计划,降低了学生培养成本。一个员工会议计划下月第一周举行,届时可能会有罢工行动。
- 摘要
近年来,科学与工程计算得到迅速发展,在Navier-Stokes方程、电磁场方程、复合材料、固体结构力学等问题的应用方面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方法和结果 ;社会和国家对科学与工程计算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与认知已然从理论研究、物理实验转为科学计算,借助于超级计算机运行超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甚至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石油勘探、生物医药、气象预报、海洋环境模拟、电子政务、金融、动漫与影视等。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拟于2012年7月12日—7月19日在天津市举办"高性能及多尺度科学与工程计算的基础算法与可计算建模国际暑期学校"(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Fundamental Algorithms and Computable Modeling for High-Performance and Multi-scale Scientific/Engineering Computing)。
该暑期学校由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主办,由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段火元教授负责。组织委员会还有美国布朗大学舒其望教授、孙澈教授、美国圣母大学张勇涛副教授等。暑期学校期间将有一系列学术报告和短期研究型正式课程,主要面向对高性能科学计算、多尺度计算、数学建模感兴趣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年青学者,也面向更具经验的科学与工程计算领域研究人员与工程师。
通过这个暑期学校,我们希望能够增进与国外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内科学与工程计算的发展,培养年轻学生和青年教师,满足科学技术竞争、创新、发展对科学与工程计算人才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暑期学校吸引更多学生及年轻学者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上来,加快造就科学与工程计算人才,投入到社会与国家建设中去。另外,此次暑期学校必将有利于提升南开大学计算数学学科科学研究水平,并促进该学科的发展。
报名对象:
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科学与工程计算专业人士等。
组织委员会
舒其望,孙澈,张勇涛,杨庆之,段火元
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6月10日
录取截止日期:2012年6月20日
报到日期: 2012年7月11日
联系人:段火元
电话:15522468641
传真:(022)23506423
E-mail:hyduan@nankai.edu.cn
通信地址
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邮编: 300071
- 摘要
为了活跃西部地区计算数学学术研究气氛, 加强西部地区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人员与全国现代科学计算的专家学者乃至海外华人从事计算数学的青年学者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和发展西部地区计算数学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将于2012年7月20日-23日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共同主办上述会议,现将有关会议事宜通知如下:
一. 会议征文
1、征文范围:计算数学理论、数值模拟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
2、征文要求:提交1页(至多2页)A4版面的论文摘要(包括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地址和EMAIL地址),并以PDF或WORD电子文件格式发送给会议联系人。
3、重要日期:提交论文摘要截止日期为2012年5月10日,会议回执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10日(通过e-mail发给如下会务组联系人)
二.报到与会务事宜
1、报到时间:2012年7月20日;
2、报到地点:电子科技大学宾馆大厅(电话028-83206666);
3、会务费用:代表注册费人民币800元,学生注册费450元,住宿费自理;
4、会议日程:20日报到注册,21-22日举行学术报告,23日组织参观汶川地震遗址。会后可行旅游或参加旅行社,此项旅游费自理。
三. 交通路线
1、乘火车到达成都火车北站,出火车站乘34路公交车直接到电子科技大学宾馆,如乘出租车直达约15元。若到达成都火车东站,出火车站乘106路到双林路东站下车,行至双林北横路南站乘65路公交车到电子科技大学宾馆,乘出租车直达约25元;
2、乘飞机到达成都后,如乘出租车直接到达,费用约70元。
联系方式:
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刘燕老师 e-mail: liuyan@uestc.edu.cn 电话 028-61831290
何国良副教授 e-mail: hegl@uestc.edu.cn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侯延仁教授 e-mail: yrhou@mail.xjtu.edu.cn
Global-Sci
- 摘要
http://www.global-sci.org/eajam/volumes/v2n1/index.html
(Free-download Issue)
Articles in the Issue:
Regular Articles:
Xi Chen, Hao Jiang and Wai-Ki Ching
On Construction of Sparse Probabilistic Boolean Networks.
East Asian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2 (2011), pp. 1-18.
http://www.global-sci.org/eajam/volumes/v2n1/pdf/21-1.pdf
Akira Imakura, Tomohiro Sogabe and Shao-Liang Zhang
An Efficient Variant of the GMRES(m) Method Based on the Error Equations.
East Asian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2 (2011), pp. 19-32.
http://www.global-sci.org/eajam/volumes/v2n1/pdf/21-19.pdf
Hidenori Yasuda
Simulation of Copolymer Phase Separation in One-Dimensional Thin Liquid Films.
East Asian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2 (2011), pp. 33-46.
http://www.global-sci.org/eajam/volumes/v2n1/pdf/21-33.pdf
S. R. Pudjaprasetya and Elis Khatizah
Longshore Submerged Wave Breaker for a Reflecting Beach.
East Asian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2 (2011), pp. 47-58.
http://www.global-sci.org/eajam/volumes/v2n1/pdf/21-47.pdf
R. K. Mohanty and Nikita Setia
A New Fourth-Order Compact Off-Step Discretization for the System of 2D Nonlinear Elliptic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East Asian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2 (2011), pp. 59-82.
http://www.global-sci.org/eajam/volumes/v2n1/pdf/21-59.pdf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