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7年,SCI共收录中国科技论文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排美国和英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EI收录中国论文78200篇,比2006年增长20.3%,第一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ISTP收录中国论文45331篇,占世界总数的10.1%,排在世界第二位。
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论文共20.8万篇,比2006年增加3.6万篇,占世界比例的9.8%,比上一年增长了1.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与2006年相同。论文总数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在2007年度的科技论文与引文统计工作中,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3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
2007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到94800万篇,占世界的7.5%,排在全球第三位,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中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于2002年至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在2007年被引用论文数量由64186篇增加到78852篇;被引用次数由171198次增加到216057次,增长率分别为22.4%和26.2%。
在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EI收录期刊论文中,2007年共收录中国论文78200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第一次超过美国,排在世界第一位。
会议论文是除期刊以外,科研成果产出的一个重要补充。ISTP汇集了全世界每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医学、农学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90%的会议文献。2007年,ISTP共收录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45331篇,占世界总数的10.1%,排在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会议论文增长量大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了在73个国家(地区)召开的2416个国际会议。
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内地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20828篇。其中,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11355篇,合作伙伴涉及90个国家(地区);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中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为9473篇,合作伙伴涉及77个国家(地区)。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在2007年共收录176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63122篇,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58264篇,增长了14.4%。海外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82篇,比2006年增加了232篇。
专利授权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创新成果,12月9日公布的专利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专利局和欧洲专利局申请注册的专利共5714件,三方专利数为525件。
中国科学院仍是主力军
在公布的“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在多项统计排名中继续位居前列。
2007年被SC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个研究机构全部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院所,共被收录论文6402篇。其中,中科院化学所位列第一,为650篇;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为541篇,名列第二;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中科院金属所分列三至六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中国被SC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所高校中,以1509篇名列第五。前4所高等学校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
在2007年度中国被E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个研究机构中,除排名第九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外,其余均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院所,共被收录论文4763篇。中科院化学所名列第一,被收录论文437篇;中科院金属所为414篇,名列第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分列三至六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中国被E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所高校中以1101篇位列第十四。
在2007年度ISTP收录论文的排序中,前10位均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院所,共被收录论文1201篇,中科院自动化所位列第一,为235篇。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全部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论文共计被引用12095篇,被引用次数达39645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07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排名前20所高校中位列第四,论文共计被引用2729篇,被引用次数8182次。
高校成果亦丰
2007年SC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前20所中国高等学校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SCI共收录这20所高校论文28264篇。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列E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所中国高等学校前3名,其中清华大学被EI收录论文3393篇。
在有关高等学校2007年国际科技会议论文数的统计分析中,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列ISTP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所中国高等学校前3名,其中清华大学被ISTP收录论文1752篇。
在有关国内论文数的统计中,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列国内论文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的前3名,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论文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2007年共发表论文86118篇。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成为2007年国际论文被引用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的前3名。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成为2007年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高校,其论文共被引用267603次。
科学时报
- 摘要
用于评价的定量工具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占世界份额的7.5%,排在世界第三位,仅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创立的。
就其本身而言,SCI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
SCI的优点是引文功能,在这里,读者能很快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通过引文次数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科研评价的定量时代。这件事与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并引入由科学共同体内专家,以民主决策方式决定科学基金分配的同行评议机制一起,表明我国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行政手段为主,评价结果以行政级别的形式体现,并按相应行政级别享有国家投入和待遇的行政评议阶段结束了。
据南京大学当时的校长曲钦岳院士介绍,这样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引入SCI的目的,是用量化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介绍了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
在当时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科研评价中掺杂大量人情等主观因素的现实情境下,SCI因其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及其相对超脱的国际“身份”,迅速被国内科学界当成一个可以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科研评价标准,并逐步拥有了某种权威地位。可以说,近20年来,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SCI在国内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过程。
逐渐被异化的指标
从此,以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学术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推行。
由于改变了此前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随意松散的状态,这种考核曾被视为大胆改革的先锋之举。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SCI就像一个天使:由于对科研人员乃至研究生发表SCI文章数量提出了硬性要求,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尝到了SCI文章数短期内大幅度攀升、学术地位也由此扶摇直上的甜头。
甜头远不止于此,除了能把其实很难比对的学术水平进行简单量化后供人们热衷的各种排名之用以外,SCI还渗透到了项目评审、申报、科研人员评价奖励等科研领域的每个角落。拥有了SCI文章,特别是影响因子高的SCI文章,你就得到了“芝麻开门”的咒语,在上述各方面几乎可以“通吃”了。各个科研机构和高校则同样可以凭借SCI文章数量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支持。因此,每年一度由某专门机构公布SCI排名的现场,变得更像是由各科研院所参与的科研政绩的“角斗场”。
但渐渐地,科学界开始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单纯追求数量的指挥棒下,不少单位将SCI由“标准之一”变成“唯一标准”,高额的物质奖励使充满趣味的科学探索变成了“机械化应试”。
损质保量、一稿多投等是一些研究人员增加SCI数量的惯用手法;引用自己原先发表的论文,或是文章所发表的同一家杂志上的论文,则是造成居高不下的自引率,从而人为提升SCI影响因子的“聪明”做法。
于是,我们有了许多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研究者会关注、引用的文章。这种除了“自娱自乐”和博得更多的名利之外,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几乎等于零的文章,被称为“垃圾SCI”。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的中国式观念)”。李国杰院士曾经这样戏谑地评价道。
而在2001年4月3日的《科学时报》头版头条位置,蔡睿贤院士甚至感叹于SCI被滥用现象,发出“谁来决定中国基础研究方向”的追问,并由此引发了长达近一年的讨论。
“不要连孩子一起泼掉”
早在2003年5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五部委就联合发文,要求改进科技评价工作,其中特别指出: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
同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决定取消政府导向的科学引文索引排名,引导高校从重视科研论文的数量向重视论文的质量方向转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也曾经指出,一定要看发表文章数量、一定要看排名先后的科研评价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过于苛刻的量化考核指标让他们无法正常进行科研。他说:科技工作者的浮躁,不光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是管理者的问题,是评价体制的问题,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和改革。
但是,同时要看到的是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实验——得出结论——上升到理论高度——成文发表,这是任何领域研究的必经之路。
虽然科研工作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但这并不代表科研可以散漫式发展。曾有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指出: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科技投入有限、发展任务很重,绩效管理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在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交叉点上确定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并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重点突破。
没有理由拒绝评价。但如果不是SCI,更好的手段又是什么?
事实上,如何才能科学地评估科学技术自身的工作、成果、效率以及科学家的学术水平等,一直是科研管理领域难以逾越的一道槛。简单运用SCI论文数对科学的伤害有目共睹,但简单利用同行评议的结果同样不是万全之策。
有关专家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若干年内,要实现对数量众多的科研成果和大量一般质量的论文进行直接评价,SCI体系依然有其现实价值。目前国内科技界存在的真正问题,不是使用SCI体系进行学术评价,而是对这一体系的不合理滥用。因此,我们不能犯列宁批评过的“泼脏水的时候连同小孩也一起泼掉”的错误。
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指出:SCI与几乎在同一时期引入国内的同行评议制度完全可以在科学评价实践活动中,尤其是面对既需要定性评价,又需要定量评价的复杂评价对象和评价问题时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综合的评价方法。
科学评价期待多元化
综合评价或许是科学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不同个体对科学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利用方式;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的组织和机构采用同一种标准的做法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如何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成为一个现实命题。
在2003年5月15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官方的考量。《决定》详细区分了各种科技活动的具体评价方法:
战略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科学发展目标为导向,主要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评价标准,注重原始性创新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科技产业化的评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以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及其未来的产业化水平和发展前景为主要评价标准。这类科学技术活动要以市场评价为主,对这类科学技术活动的评价应注意吸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及产业界人士的意见。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决定》的意义更多体现在认识层次上,对科研评价的导向意义是明显的;但30年过去了,科研投入主体日益多元化,这意味着评价导向的多元化也势在必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属性将进一步清晰,其服务于不同诉求的能力也将在不同的价值牵引下,获得过去的这30年所不能比拟的巨大提升。
关于科学评价体系的争论不会因为一个30年的结束而结束,但一个趋势不容置疑,那就是在与社会经济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中国科学对现实需求的关照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
"羊丹平"
- 摘要
主 题: 第四届上海市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方法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四届上海市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方法研讨会”于2008年11月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该项会议是系列学术会议,由上海高等学校计算科学E-研究院与驻沪高校联合举办,每年举行一次。本届会议有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驻沪高校和沪外部分高校和科研所的25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石钟慈院士、上海高等学校计算科学E-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郭本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数学系主任周风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俞立中校长代表学校热烈祝贺会议的召开,对各位专家学者汇聚华东师大表示热烈的欢迎。石钟慈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深情回顾了与上海各高校的历史渊源,高度评价了上海高校在全国计算数学科学发展中的重镇作用,赞扬了上海形成了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研究队伍。
本次会议以科学工程的各个领域中科学计算方法、理论和应用为主题,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特邀石钟慈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家林研究员、复旦大学程晋教授和上海大学王翼飞教授在非协调有限元方法、辛方法的一些进展、数学物理反问题和计算生物四个主题的大会特邀报告。会议代表提交了35个分组报告,介绍了在科学计算方法在方法、理论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新的进展。
"范庆奎"
- 摘要
主 题: 科学出版社
38. 图像处理与分析:变分,PDE,小波及随机方法
著者:Tony F. Chan, Jianhong Shen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03-023485-8
开本、页数:B5、428
定价:88.00元
本书对图像处理与分析方面的知识做了很好的系统化。作者首先探讨了图像的几何、函数和原子结构,然后严格阐述和分析了几种图像处理器。本书是一本内容全面综合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方面的参考书,该书不仅涵盖了当今图像分析与处理的四种最强有力的数学类工具,还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一体化。本书既强调理论又注重计算,在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坚实的理论分析之后,给出了计算执行和数值例子的表现情况。
本书是专门为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电机工程和对成像、计算机视觉技术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及研究人员编写的。它可以作为图像处理专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为有一般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
39. 稀疏线性系统的迭代方法(第二版)
著者:Yousef Saad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03-023483-4
开本、页数:B5、552
定价:98.00元
本书为求解大规模线性系统方程的实用算法提供了深入的、最新的观点。待求解的方程组可以有数百万个方程组成并且它们是稀疏的,也就是每个方程只涉及少量未知数。本书中解方程的方法都是迭代法,即它们求出一个收敛于方程真解的序列。
新版本囊括了当今解线性系统的一系列最好的方法。作者增加了多重网格技术这一章,并更新了全书的内容,特别是稀疏矩阵、Krylov子空间方法、预条件技术和并行预条件子这些章节。新版删去或减少了旧主题的内容,增加了数值计算的练习,并修正了多处印刷错误。更新和增加的参考文献涵盖了很多最近的工作,这些工作强调了本领域新的、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书可作为研究生线性系统迭代方法课程的教材,也很方便工程师和数学研究人员的查阅。对于从事线性系统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本书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材料。本书的序言包括了教学大纲,可用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半学期或四分之一学期的课程。
40. 模型参数估计的反问题理论与方法
著者:Albert Tarantola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03-023484-1
开本、页数:B5、360
定价:75.00元
由于反问题理论新近发展的推动,作者对1987年版的《模型参数估计的反问题理论与方法》做了全新的改版。在新版中为蒙特欧卡罗方法、函数的最小二乘离散问题提供了很多算法的细节。此外,阐明了一些概念,降低了最优化技术的作用,蒙特欧卡罗方法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本书的第一部分专门针对带有有限个参数的离散反问题,第二部分处理一般的反问题。
本书适用于所有科技工作者,包括应用数学研究人员,需要定量描述实验数据的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图像处理及信息科学。作者力图使本书既可作为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学生或研究生的教科书。
41. 常微分方程和微分代数方程的计算机方法
著者:Uri M. Ascher, Linda R. Petzold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03-023486-5
开本、页数:B5、336
定价:72.00元
本书是为需要学习现代技术的一种实用知识的人而写的,它涵盖了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所有必要的材料。本书的作者是该领域最权威的两位专家。本书采用一致的方式阐述了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边值问题和微分代数方程。为了使读者能够完全理解实际计算的问题与方法,该书避免了集中讲解定理的证明。它也向读者说明了现有计算软件的成功或不当之处。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数学知识面较宽的入门读物,它强调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数学软件在使用和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来源于科学工程应用中的例子。书的主题需要广泛的数学发展,例如本书引入了哈密尔顿系统的辛方法。一些完整严格的数学表达在练习中只是做了引用而没有详细地写入书中。
本书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或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及需要学习微分方程数值计算的工程师与科学工作者。学习本书需要有数值分析的基础,一般的微分方程课程作为先行课对本书的学习是很有益的。
42. 无约束最优化与非线性方程的数值方法
著者:J. E. Dennis Jr., Robert B. Schnabel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03-023482-7
开本、页数:B5、400
定价:86.00元
“这本书是完整描述无约束优化和非线性方程求解方法的典范。……它的再版受到了极大的欢迎,相信在每一个图书馆都能找到它。诚然,最近出版了很多类似的书,对这一学科感兴趣的人们也不会仅仅局限于这本书。然而,它包括了许多非常好的材料,我建议大家在看其他书前,先阅读本书。”
-Claude Brejinski, Numerical Algorithms, 13, October 1996.
"Communications in Math Sciences"
- 摘要
主 题: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Comm Math Sci Vol 6, No 4, 2008 Table of Contents
------------------------------------------------------------------------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6, No. 4, December 2008
Table of Contents
------------------------------------------------------------------------
full articles are online at www.intlpress.com/CMS
------------------------------------------------------------------------
Regular Articles
Front propagation in infinite cylinders. I. A variational approach
C.B. Muratov and M. Novaga
p.799-826
Convergence of a time discretization for a class of non-Newtonian fluid flow
E. Emmrich
p.827-843
S-ROCK methods for stiff Ito SDEs
A. Abdulle and T. Li
p.845-868
Vanishing viscosity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vorticity on the boundary
J.P. Kelliher
p.869-880
Visibility of point clouds and exploratory path planning in unkown
environments
Y. Landa and R. Tsai
p.881-913
Metrics defined by Bregman Divergences
P. Chen, Y. Chen, and M. Rao
p.915-926
Metrics defined by Bregman divergences: Part 2
P. Chen, Y. Chen, and M. Rao
p.927-948
A unified view on the rotational symmetry of equilibiria of nematic
polymers, dipolar nematic polymers, and polymers in higher dimensional space
H. Wang and P. Hoffman
p.949-974
Finite-dimensional description of the long-term dynamics for the 2D
Doi-Hess model for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in shear flow
J. Vukadinovic
p.975-993
Gaussian beam methods for the Schrodinger equation in the semi-classical
regime: Lagrangian and Eulerian formulations
S. Jin, H. Wu, and X. Yang
p.995-1020
On/off-state design of semiconductor doping models
M. Burger, R. Pinnau, and M.-T. Wolfram
p.1021-1041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rading and wealth distribution
B. During and G. Toscani
p.1043-1058
Finite volume schemes on Lorentzian manifolds
P. Amorim, P.G. LeFloch, and B. Okutmustur
P.1059-1086
Fast Communication
Error estimate of force-based quasicontinuous method
P.B. Ming
p.1087-1095
"Global Science Press"
- 摘要
主 题: Numerical Mathematic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Vol
1, No. 3 and No. 4 (2008)
Numerical Mathematic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receiving a sample copy of the journal, please
email nmtma@global-sci.org. **
Volume 1, Number 3-4, 2008
free-download
Volume 1, Number 3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3
Daniel Koster, Oliver Kriessl and Kunibert G. Siebert
Design of Finite Element Tools for Coupled Surface and Volume Meshe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245-274.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3/pdf/13-245.pdf
Zhijian Rong and Chuanju Xu
A P_N xP_N Spectral Element Projection Method for the Unsteady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275-296.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3/pdf/13-275.pdf
Ningning Yan and Zhaojie Zhou
A Priori and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es of Streamline Diffus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Governed by Convection
Dominated Diffusion Equation.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297-320.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3/pdf/13-297.pdf
Jurgen Geiser
Fourth-Order Splitting Methods for Time-Dependant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321-339.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3/pdf/13-321.pdf
Jian Li and Yongping Liu
The Jackson Inequality for the Best L2-Approximation of Functions
on [0,1] with the Weight x.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340-356.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3/pdf/13-340.pdf
=========================================
Volume 1, Number 4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4
Yingxi Wang, Kui Du and Weiwei Sun
A Second-Order Method for the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from a Large Cavity.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357-382.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4/pdf/14-357.pdf
Qiya Hu
Generalized Normal Derivativ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DDMs with Nonmatching Grids and DG Method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383-409.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4/pdf/14-383.pdf
Ahmed Khamayseh, Valmor de Almeida and Glen Hansen
Hybrid Surface Mesh Adaptation for Climate Modeling.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410-434.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4/pdf/14-410.pdf
Jianxian Qiu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Fluxes for LWDG Method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435-459.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4/pdf/14-435.pdf
Zi Xu and Yu-hong Dai
A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Frame Algorithm with Adaptive Directions.
Numer. Math. Theor. Meth. Appl. 1 (2008), pp. 460-474.
http://www.global-sci.org/nmtma/volumes/v1n4/pdf/14-460.pdf
- 摘要
主 题: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简介(投CAM)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是2004年12月根据学校整体布局和发展需要,在原数学系基础上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客座教授王元先生为学院成立题写了院名。
学院设数学系、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系,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组合代数中心、计算数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东南亚数学学报》(Southeast Asian Bulletin of Mathematics)和《中学数学研究》(1955年创刊)两种刊物。
本着“本科教育是立院之本,科学研究是强院之路,师资队伍是发展之源”的指导思想,学院强调以本科教育为根本,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和鼓励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努力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广纳贤才,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力争在将数学科学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高水平、有特色、在国内有重要学术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现有一支实力雄厚、在数学界有较大影响的师资队伍。有双聘院士1人(石钟慈院士),外籍特聘教授2人(Bokut和Zelmanov,其中Zelmanov为菲尔茨奖获得者)。全院现有专任教师84人,61%具有博士学位。共有教授24人,硕士生导师31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师队伍中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曾宪梓基金教学奖获得者2人,丁颖科技奖1人,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2人,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有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还涌现了一批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南粤教坛新秀,有5人成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的省级培养对象。
长期以来,学院十分重视本科教育,近年来更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在国内外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2005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8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高等代数》为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中学数学教育学》为广东省优秀课程,《数学分析》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一名本科生获得华人数学家大会本科毕业论文银奖,2008年,一名本科生获得教育部首届“师范生师范技能和实践创新大赛”冠军。
数学科学学院学科建设欣欣向荣,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院1984年获批基础数学硕士点;1996,1998和2003年分别获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硕士点;2005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0年获得基础数学博士点。2007年基础数学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基础数学学科成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同年有一人被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数学学科成为211三期建设省级立项重点学科。
数学科学学院师资队伍研究方向涵盖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统计学和金融数学研究队伍也在逐步强大起来。经过多年建设,我院已经形成了偏微分方程,科学与工程计算,代数与数论,动力系统与分形几何,组合数学与图论,函数论等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研究方向。某些研究方向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科研体系。
2000年以来,每个方向均保持1-3个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3位教师分别参加了973和国家重点项目,主持了30多项省部级项目。2000年至2008年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含天元基金8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教育部基金项目4项、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参加973重大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7部、编著12部。
2005年至2008年,我院加强了学术交流活动。主办了五次较大型的学术会议,分别是2006年7月17日-8月5日的首届数值线性代数国际暑期学校,应邀出席该暑期学校的代表有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G. Golub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陈汉夫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孙伟伟教授等等。 2006年12月28日-2007年1月2日的偏微分方程及数值分析国际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内外代表100多人。2007年7月2日至4日举办了国际代数及其应用研讨会。应邀出席偏微分方程及数值分析国际学术会议的代表有郭柏灵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辛周平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杨彤教授、中国科学院石钟慈院士、同济大学姜礼尚教授、复旦大学陈恕行教授等知名数学家;应邀出席国际代数及其应用研讨会的代表有欧洲数学联盟主席M. Jambu教授,莫斯科大学常务副校长A. V. Mikhalev教授,我校特聘教授L. Bokut,费尔兹奖得主E. Zelmanov,著名的代数杂志"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主编L. Small教授,德国波茨坦大学数学所所长K. Denecke,著名杂志“Semigroup Forum”的编委:B. Schein(美国)、N. Shevrin(俄罗斯)、J. Pride
(英国),俄罗斯青年数学家列宁奖获得者P. Kolesnikov和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我校兼职教授、东南亚数学学报主编岑嘉评教授等知名数学家。2008年,我们分别主办了组合代数中心成立大会暨代数国际会议,计算数学研究所成立大会暨计算数学研讨会。2005年至2008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莅临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工作,对于我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数学科学学院还设立了学院一级的教学改革基金和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一批青年教师受益,并逐步申请到更高级别的基金项目。
俄罗斯科学院著名代数学家L.A.Bokut是我校特聘教授,2006年1月起一直在我院全职工作,以每周4-5次讨论班的形式,带领我们的团队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充分关注。2009年,将有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应Zelmanov邀请赴美进行学术访问。这种人才引进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石钟慈院士是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我校双聘院士。菲尔茨奖获得者Zelmanov是我院组合代数研究中心主任,学校特聘教授。他们都与我院教授有实质性的合作。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今后还将继续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数学学科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加盟。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