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作者:张笑
4月19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公布了2011年新增院士(Fellow)名单,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艺术家等共212人入选。
其中有五位华人科学家当选,他们分别是:
加州理工学院应用与计算数学系教授侯一钊(Hou, Thomas Yizhao)、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教授王映真(Wang, Jean Yin Jen)、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翁玉林(Yung, Yuk Ling)、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首晟(Zhang, Shoucheng)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Zhang, Shou-Wu)。
此外,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和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卫·波利策(H. David Politzer)也榜上有名。
授予仪式将于10月1日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总部举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距今已有230多年历史,拥有40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2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中国教育报
- 摘要
作者:俞水
一个春日的上午,记者刚走进姜伯驹先生的家门,便见先生饶有兴致地摆弄着一个12面体魔方。“如果不是凭机械记忆来玩,它会锻炼你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朋友送他的这个礼物,姜先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让我迅速把眼前这位平和儒雅的老者,与他坚守且热爱了一生的事业联系了起来。
姜伯驹,国际知名拓扑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2010年9月被评为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上世纪60年代初,25岁的姜伯驹运用后来被通称为“姜群”的概念,打破了拓扑学中不动点问题研究停滞多年的局面,引起国际同行瞩目。上世界80年代初,他又全面解决了已经有50年之久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想”,其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不动点理论研究的水平。这背后,是他多年徜徉于数学世界的投入、执著与辛劳。
但姜先生并不觉得苦,作为中国著名数学家姜立夫之子,在理科学习上颇有天分的他,不到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家学影响以及数学世界的博大精深,早就让他明白,“作研究的,面对失败是常态,要耐得住这份寂寞”。他耐住了寂寞,并感到快乐,他说,“因为我喜欢数学。”
“我也喜欢做数学教师。”在投身数学研究的同时,他又用坚守教学一线50载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在北大,姜伯驹是学生口中“最好的老师”,快到70岁时,他还亲自上讲台,不看讲稿,侃侃而谈,并亲自查阅学生的作业。学生们这样总结姜老师的教学:精益求精、高屋建瓴、表述清晰、融会贯通、因材施教。
在姜先生看来,教书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他鼓励学生在学习、领会、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产生原创性想法。他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是: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并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及创新思维。
至今,姜伯驹已培养了众多优秀数学人才,造就了国内拓扑学领域生气勃勃、后继有人的局面。他自己也在多年的努力中收获诸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陈省身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因为太熟悉数学之美,除了多年在大学的讲台上“播种美丽”,姜先生还希望“数学之美走近每一个人”,坚信数学对民族素养、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并不懈践行着这一理念。
他着眼于数学学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倡导高校数学专业的转型,把自己的数学教育理念贯彻于北大数学学科的建设上,在北大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的基础上建构起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并出任院长。
他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年逾花甲的他针对2001年制定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牵头起草两会提案,联合90多位专家,谏言中国数学基础教育。
他重视数学的推广与普及,虽已年过古稀,仍会出现在数学讲座上。3月末,他刚刚面向大学生作了讲座《一个几何公式的故事》,深受学生喜爱。
如今,73岁的姜先生仍然声音宏亮,步伐稳健,经常出现在北大研讨班的课堂上、办公室里、未名湖畔。
采访结束后,姜先生带记者走到北大未名湖边一块被蓝布围起的施工工地:“以后,那将是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办公地点,有时,我会过来看看施工进展得怎么样了。”说罢,姜先生拎着款式常年不变的蓝布教案袋,漫步湖边,怡然自得,让人不忍打扰。
科学时报
- 摘要
作者:祝魏玮
4月22日,中科院“超级计算环境建设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了由中科院院士曾庆存等11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的验收。该项目是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专项重大项目之一。
“这一超算环境的建成将使中科院的超算能力和应用布局由北京扩大到全国范围。”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迟学斌表示,除设在北京的总中心外,通过该项目,中科院分别在昆明、大连、青岛等地建立面向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以及气候模式等多个学科领域的8个超算分中心。
同时,该项目还吸引了包括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共计17家的所级中心加入中科院超级计算网格环境。由此,建成了由超级计算总中心、分中心及中科院所级中心构成的“三层网格架构”超级计算环境。
目前,该超算环境的整体可聚合CPU通用计算能力超过300万亿次、聚合GPU计算能力近3000万亿次,整体可聚合的计算能力位居国内前列。
“这一超算环境的特点是专门面向各类科学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项目组还与各领域科学家合作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科研专用软件。”项目组成员、中科院网络中心副研究员金钟表示,“CPU可面向各科学领域的科研计算,GPU可面向某些专门领域的科研计算。”
据了解,“超级计算环境建设与应用”项目部署各类应用软件达到197套,应用领域涵盖地球、生命、信息、航空、物理、化学、材料、天文等。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还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共同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格软件SCE,并申请了1项国际专利。
截至目前,通过该项目建成的中科院超级计算网格环境已向用户提供了计算物理、计算化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工程计算等多个领域的68个应用。向该环境提交的网格作业已达5万多个,累计使用机时达600多万CPU小时(walltime)。
验收组专家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由单个计算节点向超算网格环境的转变,达到了资源整合与共享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十一五”期间,中科院超级计算环境支持国家自然科学金、“973”、“863”等国家科研项目近200项,并与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合作,开始为地方科研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北京晚报
- 摘要
作者:代丽丽
4月22日,清华大学举行“新清华学堂”落成典礼。“新清华学堂”将成为清华大学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高雅艺术演出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清华大学新的标志性建筑。新华社记者 赵琬微摄
4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举行新清华学堂揭幕、校史馆落成仪式。为庆祝百年校庆,校史馆从4月22日开始面向校友开放,校庆活动结束后,校史馆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公众可凭有效证件进馆参观。
新清华学堂和校史馆均为校友捐资建设,其中新清华学堂为红色圆拱形建筑,与校史馆和蒙民伟音乐厅连为一体。相比老清华学堂,新清华学堂可提供的座位接近翻倍,将成为清华大学内座位最多、技术最先进的综合剧场。目前,学堂内部装修还在进行中。
新落成的清华大学校史馆由校友赵伟国捐资2500万元建成,分为上下两层,展览面积达5000平方米,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影像资料展现清华大学的百年发展史。其中清政府外务部朱批赏拨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的劄文、闻一多被暗杀后毛泽东发给家属的唁电等珍贵的档案资料都是首次面向公众展览,著名的场景“荷塘月色”也通过动态影像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在校史馆正中还建有一座“院士林”,在一片“竹简”连成的浩瀚“竹林”当中,展示了460位从清华大学走出的两院院士以及119位人文社科名家的照片,上午前来参观的首批老校友有人在“院士林”当中发现了自己,兴致勃勃地与自己的照片合影留念。
- 摘要
作者:黄
4月2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社论和相关系列文章说,当前全球高等教育界存在过度培养博士的问题,博士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其培养体系却较少与社会实际需求衔接,毕业后的就业成为问题,须采取措施改革博士教育。
社论说,现在全球的博士教育不断膨胀,甚至出现“像种蘑菇一样培养博士”的说法。的确,在许多地方,大量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博士推动了经济增长,并且许多博士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不能忽视的是,过度增长的博士数量也带来一些问题。
除数量增长导致博士学位含金量下降外,比较明显的是就业问题。现在许多博士毕业后为求得一个学术岗位,还得熬五到十年读博士后,最终却往往还是梦想破灭,因为在博士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大学等机构中的学术岗位数量并未增长甚至下降。为了工作,许多博士毕业后转行,但这显然不是他们接受多年教育的价值所在。
社论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分析其原因是博士培养体系没有较好地与社会实际需求衔接。两国官方机构均拨付大量研究经费,推动博士教育的增长,但并未同时很好地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博士数量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研究经费而不是社会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就业问题。
此外,一些学者利用政府拨付的研究经费招收大量博士生,让他们帮自己发表论文,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博士数量膨胀的趋势。
社论呼吁,各国有关机构应该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改革博士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政府的能力进行国民经济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支持哪些博士点,并关停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的博士点;另一方面,博士课程本身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知识。
社论说,在这些改革措施尚未全面铺开前,有必要提醒那些打算读博士的学生看清前面究竟有多少机会,“毕竟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长得很好”。
'Zhonghua Qiao' zqiao@hkbu.edu.hk
- 摘要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ll be held i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ong Kong from 5 to 9 December,2011.
Objective:
The fourth conference in the series will review rec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and to explore exciting new directions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time-dependent problem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fields. The main themes of theSCPDEin 2011 are Numerical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Volterra Functional Equations
.Stochastic Computations
.Electromagnetic andAcoustic Scattering
.Numeric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lenary Speakers:
Evelyn Buckwar Heriot-Watt University
Wai Sun D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Qiang Du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onald Estep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Roger Ghanem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Yunqing Huang Xiangtan University
Arieh Iserl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ong Jiang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Patrick Joly INRI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ntrol
George Karniadakis Brown University
Stig Larsson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eter Mon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Jean-Claude Nedelec Ecole Polytechnique
Ian H. Sloan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nd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Gennadi Vainikko University of Tartu
Nicholas Zabaras Cornell University
Organizing Committee:
Raymond Cha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i Sun D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eevan Li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Michael 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Zhonghua Qiao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Zhong-Ci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Wang Shu Brown University
Tao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Dongbin Xiu Purdue University
注册会议及更多会议消息请访问会议主页:
http://www.math.hkbu.edu.hk/SCPDE11
- 摘要
2011年度“北京大学应用数学暑期学校”
(2011年7月11日— 8月7日,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应用数学暑期学校”是一项旨在培养交叉学科青年人才的计划,自2002年夏季正式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九期。暑期学校课程设置以交叉学科的应用数学教育为根本,所邀请主讲人均为该学术领域知名学者。本次暑期学校涉及数学物理、微分方程、科学计算及统计科学四个领域。
项目学术委员会:鄂维南 郭 岩 姜 明 许进超 郁 彬 张平文 赵宏凯
项目组织人员: 胡 俊 李铁军 杨建生 张平文 章志飞
资 助 单 位: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研究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元基金
课程设置:
2011年度“北京大学应用数学暑期学校”将开设9门课程,具体如下所示。
课程设置包括统计、计算、数学及物理的若干交叉学科性质的研究。
主讲人 机构 课程名称
Long Chen UC, Irvine Multigri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Xiantao Li Penn State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simulations
Benoit Pausader Brown university Harmonic analysis in PDEs
Tiezheng Qian HKUST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physics
Tao Shi Ohio State University Topics in data mining and machine earning
Ian Tice Brown university Ginzburg-Landau theory
Dongbin Xiu Purdue University Numerical methods for stochastic PDEs
Yisong Ya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NYU Topic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Wotao Yin Rice University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image processing
招生对象: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生或高年级硕士生
招生人数:80人
结业考试:
学员必须参加所选课程的学习并参加结业考试,考试成绩将寄回本人及推荐教授。
报名及录取:
1. 须通过邮寄的方式向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提交申请表和专家推荐表,在读研究生的推荐人必须为导师。报名表及专家推荐表请登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教学实验室(http://www.math.pku.edu.cn/misc/amtl/sumschool.htm)下载。
2. 报名截止日期为2011年5月15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3. 录取名单请登录以上网址查看(6月1日后)
学员待遇:
1.主办单位提供课程资料,学员不需缴纳学习费用
2.学习期间食宿自理
3.参加所选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的学员,(考试成绩70分以上,含70分),可授予每门课2学分(须提出申请)
联系方式:
邮寄地址: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联 系 人:刘艳云
邮 编: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9536
电子邮件: yyliu@pku.edu.cn
- 摘要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关于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员会)负责评选的具体实施工作。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有关事宜如下:
一、评选范围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下简称:总会)制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以下简称:评选办法)的规定,本次评选范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者所撰写的学位论文,论文内容须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等内容相关。
二、材料报送
根据评选办法,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由论文作者所在学位授予单位组织推荐。报送的材料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
(一)纸质材料
1.与存档原文一致的博士学位论文。请用双面打印或复印后装订。
2.每篇论文对应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30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作者简况表。请按顺序装订成册,与相应的博士学位论文夹放在一起。
以上纸质材料均只需提交一份,请于2011年5月3日前寄(送)到评估委员会秘书处。
(二)电子材料
1.博士学位论文原文(PDF格式);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3.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4.作者简况表。
以上电子文档请于2011年5月3日前发送至评估委员会电子邮箱。
三、材料报送要求
1.报送的博士学位论文应为授予学位时的存档原文或其复印件;参加评选的学位论文均应以中文撰写。
2.推荐表中最多只能填写5项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能反映学位论文水平,且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及获得博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的代表性成果;各项成果均应为已经公开发表(含网络在线发表)或审批的代表性成果,若作者获得博士学位时间在2010年4月30日之后,其未正式刊出但已录用的学术论文也可填写。
3.确保电子材料和纸质材料的一致性。
四、表彰
根据评选办法,获奖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进行表彰。获奖名单等相关信息将在《研究生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研究生》等杂志,以及学会、评估委员会网站等媒体上公布。
《关于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本文件及其附件等文档,可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评估委员会网站下载。今后有关本项评选工作的有关通知等信息也在以上网站发布,不再另行通知。
- 摘要
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1364年建校,是欧洲最古老的六所大学之一,也是波兰最主要的综合研究性大学之一。它也是欧洲大学联盟、Utrecht大学同盟和Coimbra团体的成员。
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正在面向全球招收数学博士研究生,详情如下或见 http://www2.im.uj.edu.pl/mpd/
Geometry and Topology in Physical Models
International PhD Programme in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Phys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Faculty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of the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of the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announce the introduction of PhD studies financed from the European Structural Fund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D Projects Programme run by the Foundation for Polish Science. The topics cover a wide range of mathematics in such fields as differential geometry, noncommutative geometry, general relativity, dynamical systems,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s, financial mathematics. Some focus will be on possible applications outside of mathematics and relations with other disciplines, especially phys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project consists of 16 PhD topics, 11 of them started in October 2010 and 5 will start in September 2011. The studies will last 4 years during which the student will spend 6 months abroad visiting foreign partner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programme offers in addition a financial support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attend conferences, etc.The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s for the 5 projects starting in 2011 is April 30, 2011. The selected PhD students will obtain a monthly fellowship of 3000 PLN (tax-free) plus 500 PLN/month social benefits(during foreign visits this will be increased to 4500 + 500 PLN/month). Students from all countries are welcome to apply.
More details one can find at the webpage: http://www2.im.uj.edu.pl/mpd/
- 摘要
主题: Content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for Chinese NAdigest)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Volume 47, Number 2, May 2011
On the Linear Stability of the Fifth-Order WENO Discretization
Mohammad Motamed, Colin B. Macdonald and Steven J. Ruuth, pp.127-149.
Entropy-TVD Scheme for Nonlinear Scalar Conservation Laws
Rongsan Chen and De-kang Mao, pp.150-169.
Numerical Study of Compressible Mixing Layers Using High-Order WENO Schemes
Arnab Chaudhuri, Abdellah Hadjadj, Ashwin Chinnayya and Sandrine Palerm, pp.170-197.
Characteristic Tailored Finite Point Method for Convection-Dominated Convection-Diffusion-Reaction Problems
Yintzer Shih, R. Bruce Kellogg and Yoyo Chang, pp.198-215.
Improvement of Convergence to Steady State Solutions of Euler Equations with the WENO Schemes
Shuhai Zhang, Shufen Jiang and Chi-Wang Shu, pp.216-238.
Local-Structure-Preserving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with Lax-Wendroff Type Time Discretizations for Hamilton-Jacobi Equations
Wei Guo, Fengyan Li and Jianxian Qiu, pp.239-257.
Parallel Two-Grid Semismooth Newton-Krylov-Schwarz Method for Non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Haijian Yang and Xiao-Chuan Cai, pp.258-280.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