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到了。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祝愿:祝各位朋友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心想事成,取得事业上的更大成功。
祝各位朋友们春节快乐!
汤涛
许学军
- 摘要
2008年12月5日, 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接过聘书,与其他201位学者一起成为第九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中的一员。作为特聘教授,他将在聘期内享受每年10万元的年薪。与各地动辄上百万元的人才计划相比,张林琦教授拿到的10 万元并不算多。可是在1998 年,当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宣布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以10 万年薪这个在当年算得上天文数字的薪资聘请教授时,这一“破冰”之举被媒体称为“ 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头一回”。此后,高校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并陆续盘活了用人与薪资制度的这潭“死水”,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冲向前台,充当国家科研“突击队”先锋。
高校教师穷得让人感到耻辱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第一批特聘教授。1993年, 这位留学法国的博士回到南开大学工作时被定为助教,每个月拿着200 多元的工资。到了1998 年,已经成为教授的张伟平工资增长到2000 来元,一年下来年薪不足3 万元。这位当时正年轻的教授记得很清楚,自己和周围的许多同事到菜市场买菜, 为了省点钱, 还要与小贩们讨价还价。“为生计所累,我们能花在学问上的时间少了。”他说。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韦钰也记得,不少高校的年轻教师向她反映:老师太穷了。一些重点高校的年轻老师出国开会,见到自己的同门师弟师妹,聊天时说起了待遇和科研条件,只能用“穷得有些耻辱了”来形容自己的状况。让韦钰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国内一所重点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年轻人坚决放弃了海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工作,可是国内高校的待遇实在太低了,忍无可忍的太太与这位年轻的教师分手了。而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建立了一个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都不错,校长向韦钰抱怨: 国内高校钱太少了, 没人愿意回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40.7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4.6%,教师队伍断层严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领军人才匮乏。
我们这些老高校人为什么还不如刚回国的小青年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国家拿钱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困难重重: 人事部门掌管技术职称评定的结果,评上教授以后,无论贡献大小, 待遇都一样。而教授终身制又让不干活的老师没有解聘的危险, 能干的老师也没有权利要求学校改变目前普遍偏低的待遇。
1998 年5 月的一天,韦钰与李嘉诚先生一起吃饭。席间,韦钰谈起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李嘉诚先生立刻表示他愿意有所作为。这一年8 月4 日,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计划采纳了国外讲席教授的做法,并且向年轻人倾斜: 有博士学位, 年纪在45 岁以下。
计划公布以后,一些老教授不服气,跟校长提: 我们在学校服务了这么多年, 到头来还不如新回国的小青年? 60 位院士参加“长江学者” 第一次初评。会议一开始,韦钰先给院士们鞠躬。她说: 在座的诸位与我们要评出来的年轻学者相比,论贡献,要大;论水平,要高,论困难也可能不小。可是这次请大家来是为国家选“突击队长”。就像一家人,不够富裕时, 得先让年轻人吃饱,让他们可以趁年富力强,有创新激情的时候,冲击国际前沿。
报名者众。有学校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了申请长江学者, 放弃了官位。这一年,经过严格评审,71 人入围。
年轻科学家为”发财”才回国的?
有眼红的人说,这个计划就是让一批年轻人发财了。在北京大学的应聘者中,当年37 岁的佘振苏教授被校方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美国的年薪不少于11 万美元。1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只相当于他当时一个半月的收入。佘振苏告诉媒体,年薪10 万元, 本来不在考虑之中。吸引他的,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 想为国家做点事情。而国内的条件、特别是实验室建设条件开始渐渐成熟。学问做到一定程度,特别希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与长江学者的座谈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10 万元钱并不是你们劳动价值的全部体现,仅仅是使各位能够安心工作而无后顾之忧,让各位能较体面地生活, 能够集中精力出色地完成突击队长的任务。还是有人不理解。当时南开大学的一位教师找到时任校长的侯自新,对这件事情发表不满。侯自新对他说:你着什么急?他们涨了,你还会少吗?
李嘉诚先生在今天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十周年颁奖典礼上说:“当年,这是一项打破制度局限的创举。不仅打破了科研人员薪酬结构僵化及平均主义的局限,更能为国家吸引及稳住人才。我们向世界发出了‘珍重人才’的强烈信息。”
年轻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年轻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据统计,至今全国共有115 所高校聘任了1308 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平均年龄42 岁,讲座教授平均年龄46 岁。特聘教授中,90% 以上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讲座教授全部从海外招聘。通过讲座教授岗位的合作,部分高校进一步引进了若干名海外一流大学高端人才。杨卫对此感慨最深的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年轻人中形成精英的概念。当时的大氛围是当院士的年轻人很少,但是,长江学者对年轻人来说,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争取。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的示范和引领下,目前,全国共有2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许多高等学校相继实施了一批人才计划,大力吸引、培养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时至今日,国内高校教师待遇普遍提高,10 万元对于很多长江学者的申请者来说不是一个大数目了。“对很多回国创业的海外学者来说,长江学者是我们回国创业首选途径。”张林琦说。
(吴锤结供稿)
- 摘要
全国共有115 所高校聘任了1308 名长江学者10 年前,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项名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10 年后的今天,100 多所高校聘任了1300 多名“长江学者”,他们不仅为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也使这项人才培养计划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品牌。10 年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催生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推动了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加快了高校优秀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形成。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正如其命名时的初衷,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不竭源流,滋润着中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热土。抓住知识经济初兴的契机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了旨在振兴高等教育的“211 工程”和“985 工程”。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正处于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时期,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国际化人才十分缺乏。
1998 年8 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们期待着这一计划可以如长江一般,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强劲动力。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这项计划实施的初衷是延揽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参与我国高等学校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大力提升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按照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聘期3 年, 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青年学者,并向取得重大学术成就的学者颁发“长江学者成就奖”。聘期内,特聘教授每年享受10 万元人民币奖金, 同时享受学校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以及科研配套经费支持, 其中自然科学类不低于200 万元,人文社科类不低于50 万元。讲座教授在聘期内每月享受1.5万元人民币奖金。聘期结束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仍可保留“长江学者”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这项计划是一个里程碑, 为我国高校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了“破冰”作用。10年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好似一块魔力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5 所高校聘任了1308 名长江学者,其中特聘教授905名,讲座教授403名。特聘教授中,90% 以上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受聘上岗时平均年龄42岁。
铸就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国品牌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10 周年之际,又有多位中青年学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和每人100 万元的奖金。这些英姿勃发的中青年学者,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为推动自主创新、打造学科优势作出了突出贡献。“长江学者成就奖”不仅体现着国家对知识的尊重,也激发着科技人才不断进取的热情。
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马军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能够创造一种氛围,使我们能够安心地把时间和条件充分地利用起来。10 年来,长江学者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科研项目摘取了“ 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等国际学术大奖。截至2007 年,共有38名长江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 名长江学者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1 名长江学者担任“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还有一批长江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担任编委。
10 年前,这项计划提出立意要高,要抓人才,而且要抓世界级顶尖人才。如今,这项计划不仅抓住了人才,也辐射带动了高校整体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长江学者在一些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型学科建设中,带动了一批创新团队,取得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者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带领下,已构建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理论与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21名长江学者分别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领域取得前沿性研究成果,使该校已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生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在南京大学, 以长江学者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建设起“ 学科特区”,吸引了国际相关学科领域的关注...
10年的积累,国家的科研水平有了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也大大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评审专家金国藩说,国外现在在称呼中国的长江学者时都在姓名前加上尊称,这说明“长江学者”已成为一种品牌。
长江后浪推前浪
教育事业的每一步改革,总会经历不断的创新与完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的10 年间,在不断创新中获得了持续发展。10 年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率先确立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 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创新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更历史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推动了大学一系列体制改革,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10 年中,针对国家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更加强调长江学者与重点学科和科技平台建设的结合,将实施范围从自然科学扩大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增加了讲座教授数额, 同时探索出“ 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 的人才组织新模式。
走过10 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积累了宝贵经验, 那就是勇于解放思想, 创新人才工作理念;严格评价标准,保障人才遴选质量;遵循成才规律,搭建事业发展舞台; 坚持与时俱进,打造人才计划品牌。河北省的“燕赵学者计划”,上海市“东方学者计划”,四川省的“天府学者计划”...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示范和引领下,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和许多高等学校相继推出了一批人才计划,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与支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走过10 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聚集起人才的力量,激励他们把自身的进步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第一批特聘教授杨卫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仅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年轻的高层次学者,也开始促使年轻教师在高校内形成团队。
2006 年,部分长江学者发出倡议: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既是长江学者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是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李嘉诚一直希望,长江学者能够担负我们国家的科研发展重任,开启我们的民族智慧, 能够一路不停、一代一代地启发我们未来年轻人参与科研发展的理念, 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创造更大的幸福和繁荣。
回首10 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如今,一幅高等教育发展、人才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Nature Editorial Nature 456, 545-546 (4 December 2008) | :10.1038/456545b;
Published online 3 December 2008 (吴锤结供稿)
- 摘要
1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数学院先进表彰暨新春联欢团拜会在中科院青年公寓多功能厅隆重举行。院所领导、在京的12位院士、嘉宾及我院职工、离退休同志400余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佳节。
荣获2008年度十大突出科研成果奖的分别是:强不定问题的变分方法(丁彦恒);弗罗宾尼斯与半稳定丛(孙笑涛);单顶点代数的结构与表示(徐晓平);复发事件和纵向数据的统计分析(孙六全);生物信息学中的最优化模型和算法研究(章祥荪,吴凌云,王勇,张世华);振动系统的控制与分析(郭宝珠);生命科学研究中的若干统计分析方法(李启寨,李国英);不确定性系统的参数辨识与控制(张纪峰);HSS迭代算法与收敛理论(白中治);多重网格和区域分解法研究(许学军)。
团拜会上科学院王跃飞书记宣读了聘任“特殊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决定:
*马志明院士和葛力明研究员当选首届“华罗庚首席研究员”,郭雷院士和华罗庚先生的女儿华苏教授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刘志新博士、明平兵研究员、许明宇博士、袁春明博士、袁巍博士入选首届“陈景润未来之星”计划,杨乐院士、马志明院士、陈翰馥院士和陈景润先生的夫人由昆女士向入选者颁发了证书。
lihuiyuan@gmail.com
- 摘要
科学计算中的逼近问题国际会议(ICASC'08)会议于2008年10月26日-30日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共有8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教授,美国三院院士Carl de Boor教授,美国高性能计算Sidney Fernbach奖(2007) 与Gordon Bell奖(1999)获得者David Keyes教授,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国际SIAM联合会主席IanSloan教授等20位专家应邀与会并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主办,孙家昶研究员任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并得到以下单位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973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计算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本次会议旨在针对科学计算中出现的各种逼近论新问题,探讨各类规则与非规则区域上的多变量逼近理论及算法,促进理论、计算与应用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数学家与工程计算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及讨论前沿性与挑战性问题的机会,为我国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与国际一流专家交流的平台。
会议期间,孙家昶研究员特邀请到会的华人专家与年轻学者进行座谈。各位代表就当前逼近论的应用背景、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广泛交换了意见,为逼近论的复兴蓝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实施计划。
Dr. Huiyuan Li
Lab. of Parallel Computing
Institute of Softwa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Email: lihuiyuan@gmail.com
- 摘要
Post-doctoral Fellow in HKBU-UIC Joint Institute for Research Studies
The HKBU-UIC Joint Institute for Research Studies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is now inviting applications from outstanding and self-motivated candidates possessing a PhD degree for appointment as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following disciplines:
Mathematics, Operational Research, Statistics,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appointees are expected to reside in Zhuhai, China. They will carry out
research work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 Fellow of the HKBU-UIC Joint
Institute of Research Studies, and will also:
1. be assigned with some teaching duties;
2. conduct tutorials for undergraduates;
3. supervise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some students final year
projects
The appointment is usually for a period of one to two years.
Salary offered will be highly competitive and commensurate with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The deadline of application is March 1, 2009. The application form could be downloaded at http://uic.edu.hk/webs/jirs/upload/PostDocForm.doc. Interested parties should send the completed form, CV and other supporting documents to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凤路28号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务处
or email to amtse@hkbu.edu.hk. 如有查询, 可电邮: ttang@hkbu.edu.hk
sunyj@lsec.cc.ac.cn
- 摘要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ation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ciCADE09)
Beijing Friendship Hotel, Beijing, China
May 25-29, 2009.
http://lsec.cc.ac.cn/~scade09/
过去几届会议:
SciCADE 2007: Le Palais du Grand Large Saint-Malo, France
http://scicade07.irisa.fr/
SciCADE 2005: May 2005, Nagoya Congress Center (NCC), Nagoya, Japan
http://www.math.human.nagoya-u.ac.jp/scicade05/
SciCADE 2003: June 2003, Trondheim, Norway
http://www.math.ntnu.no/scicade/
SciCADE 1999: August 1999, Fraser Island, Queensland, Australia
http://www.maths.uq.edu.au/~kb/scicade99/
SciCADE 1997: March 1995, Stanford, California, USA
http://www.stewart.cs.sdsu.edu/scicade/announcement.html
REGISTRATION, ACCOMMODATION and ABSTRACT SUBMISSION:
Registration, accommodation bookings and abstract submission are now OPEN.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on our website. If you require assistance,especially regarding Chinese visa application, please contact Ms. Cuiling
Lan (cllan@cashq.ac.cn).
NEW TALENT AWARD:
The deadline for New Talent Award is January 26, 2009. The winner of the best paper will be invited to give a plenary talk at SciCADE09 in Beijing. All local expenses and conference registration fee will be covered for this speaker. Enquiries or submission should be sent directly to the organizer of SciCADE09, Jialing Hong (hjl@lsec.cc.ac.cn).
IMPORTANT DATES:
* Jan 26, 2009: Deadline for New Talent Award
* March 1, 2009: Deadline for early-bird registration and accommodation booking
* March 15, 2009: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 March 15, 2009: Deadline for John Butcher Award
* April 20, 2009: Deadline for SciCADE13 open bid
* May 25-29, 2009: SciCADE09 conference
Please contact scicade09@lsec.cc.ac.cn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concerning SciCADE09.
cqxurichard@zjfc.edu.cn
- 摘要
Subject: Workshop on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China, Jul 2009
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will be held at Zhejiang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July 9-13,2009.
The purpose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stimulate research: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for researchers to present their newest results and to meet for informal discussions. The previous meetings of the workshop series have taken place in Beijing (China) and Fort Lauderdale (USA). The invited keynote speaker is Chi-Kwong Li from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Topics of the workshop include all aspects of linear Algebra,matrix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Please send your paper/abstract to zhang@nova.edu or cqxuiit@yahoo.com
before May 1/March 30, 2009.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conference,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http://www.nova.edu/~zhang/09MatrixWorkshop.html
http://www.nova.edu/~zhang/Ann1.pdf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Authorization Required
This server could not verify that you are authorized to access the document requested. Either you supplied the wrong credentials (e.g., bad password), or your browser doesn't understand how to supply the credential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