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共有115 所高校聘任了1308 名长江学者10 年前,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项名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10 年后的今天,100 多所高校聘任了1300 多名“长江学者”,他们不仅为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也使这项人才培养计划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品牌。10 年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催生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推动了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加快了高校优秀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形成。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正如其命名时的初衷,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不竭源流,滋润着中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热土。抓住知识经济初兴的契机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了旨在振兴高等教育的“211 工程”和“985 工程”。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正处于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时期,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国际化人才十分缺乏。
1998 年8 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们期待着这一计划可以如长江一般,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强劲动力。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这项计划实施的初衷是延揽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参与我国高等学校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大力提升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按照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聘期3 年, 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青年学者,并向取得重大学术成就的学者颁发“长江学者成就奖”。聘期内,特聘教授每年享受10 万元人民币奖金, 同时享受学校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以及科研配套经费支持, 其中自然科学类不低于200 万元,人文社科类不低于50 万元。讲座教授在聘期内每月享受1.5万元人民币奖金。聘期结束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仍可保留“长江学者”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这项计划是一个里程碑, 为我国高校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了“破冰”作用。10年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好似一块魔力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5 所高校聘任了1308 名长江学者,其中特聘教授905名,讲座教授403名。特聘教授中,90% 以上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受聘上岗时平均年龄42岁。
铸就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国品牌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10 周年之际,又有多位中青年学者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和每人100 万元的奖金。这些英姿勃发的中青年学者,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为推动自主创新、打造学科优势作出了突出贡献。“长江学者成就奖”不仅体现着国家对知识的尊重,也激发着科技人才不断进取的热情。
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马军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能够创造一种氛围,使我们能够安心地把时间和条件充分地利用起来。10 年来,长江学者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科研项目摘取了“ 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等国际学术大奖。截至2007 年,共有38名长江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 名长江学者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1 名长江学者担任“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还有一批长江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担任编委。
10 年前,这项计划提出立意要高,要抓人才,而且要抓世界级顶尖人才。如今,这项计划不仅抓住了人才,也辐射带动了高校整体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长江学者在一些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型学科建设中,带动了一批创新团队,取得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者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带领下,已构建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理论与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21名长江学者分别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领域取得前沿性研究成果,使该校已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生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在南京大学, 以长江学者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建设起“ 学科特区”,吸引了国际相关学科领域的关注...
10年的积累,国家的科研水平有了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也大大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评审专家金国藩说,国外现在在称呼中国的长江学者时都在姓名前加上尊称,这说明“长江学者”已成为一种品牌。
长江后浪推前浪
教育事业的每一步改革,总会经历不断的创新与完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的10 年间,在不断创新中获得了持续发展。10 年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率先确立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 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创新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更历史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推动了大学一系列体制改革,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10 年中,针对国家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更加强调长江学者与重点学科和科技平台建设的结合,将实施范围从自然科学扩大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增加了讲座教授数额, 同时探索出“ 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 的人才组织新模式。
走过10 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积累了宝贵经验, 那就是勇于解放思想, 创新人才工作理念;严格评价标准,保障人才遴选质量;遵循成才规律,搭建事业发展舞台; 坚持与时俱进,打造人才计划品牌。河北省的“燕赵学者计划”,上海市“东方学者计划”,四川省的“天府学者计划”...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示范和引领下,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和许多高等学校相继推出了一批人才计划,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与支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走过10 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聚集起人才的力量,激励他们把自身的进步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第一批特聘教授杨卫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仅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年轻的高层次学者,也开始促使年轻教师在高校内形成团队。
2006 年,部分长江学者发出倡议: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既是长江学者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是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李嘉诚一直希望,长江学者能够担负我们国家的科研发展重任,开启我们的民族智慧, 能够一路不停、一代一代地启发我们未来年轻人参与科研发展的理念, 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创造更大的幸福和繁荣。
回首10 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如今,一幅高等教育发展、人才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
Nature Editorial Nature 456, 545-546 (4 December 2008) | :10.1038/456545b;
Published online 3 December 2008 (吴锤结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