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谷歌中输入“奥利弗.豪.洛瑞”这个名字,只能得到几张面容模糊的肖像照,寥寥无几的新闻报道,以及一篇发表于1951年的学术论文。
一篇就足够了,这可是全世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截至2004年1月,这篇题为《用Folin-酚试剂测量蛋白质》的生物学论文已经获得了275699次引用。论文中,洛瑞根据自己在美国纽约公共健康研究所作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测定蛋白含量的方法。
对于生物学研究来说,测量蛋白质含量就像学习“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基础——不管是细心的妈妈想要辨别含有三聚氰胺毒奶粉,还是爱美的女士挑剔蛋白质含量多少的食物,或者医生想要从血红蛋白数量来判定病人是否贫血,都需要进行蛋白质测量。
也许正是因为这项研究的基础性,洛瑞这篇发表于《生物化学期刊》的论文成为“引用经典之作”。
如此傲人的成绩让当时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对洛瑞的文章进行研究。在一张精心绘制的图表里,这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曲线从发表后一路高歌,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都可以获得近1万次的引用,遥遥领先于同领域的其他论文。
不过,随着考马斯亮蓝法等新检测方法的出现,洛瑞论文的引用曲线渐渐下滑。但直到今天,这篇论文仍然被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引用,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到中国、日本,以及地中海区域的以色列。
自己的话被别人引用,这可是成为名人的必经之路。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统计,那些历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信源无一例外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马克思、列宁、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
至于一篇论文如何才能获得较高的引用次数,专门研究论文的国际期刊《科学计量学》认为,虽然内容是决定性因素,但仍有不少细枝末节会改变引用的次数。
其中之一就是论文标题。伊朗研究者发现,标题长就更容易被引用。万一你的标题是一个问句?那它只可能吸引更多下载,而不会有太多引用。如果标题里还含有个冒号的话,那下载和引用都别指望能多到哪儿去。
按照这些最新研究,要是洛瑞当初为自己的论文取名为《蛋白含量测定新法:Folin-酚试剂管用吗?》,估计“论文引用世界第一”的宝座就有可能拱手让人了。
还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法子就是上报纸。美国学者认真地分析了十年间《纽约时报》中引用医学论文的报道,他们发现,被报纸引用过的论文引用次数远高于未被报道的论文,特别是在报道刊发后的一年以内,引用率可以高出72.8%。
回到洛瑞,尽管论文中提出的蛋白定量法为他赢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荣誉,却没有打动诺贝尔奖的评委。在此后的每次典礼上,他只能看着那些论文引用次数比他少好几个数量级的获奖者穿着精心准备的礼服,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委手中捧走奖杯。
这导致他在面对美国华盛顿大学邀请他出任医学院院长一职时,不自信地打起了退堂鼓:“在我之前两任院长都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我看我除了自己掏钱去旅游以外,怕是没指望能到瑞典去了。”
事实上,不只是洛瑞遇到这样的情况。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了目前健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人。即便在整个历史上,他也高居第八,排在弗洛伊德之后。负责统计的研究员甚至感叹说,“看来没有人写论文能够不引用乔姆斯基”,但就算这样他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
但是话说回来,论文引用真的这么重要吗?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洛瑞了。他最后还是成了医学院院长,而且还是美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虽然这个生物化学博士唯一跟医学沾边的也只是拥有“医学学位”而已。他在即将进入80岁的时候写过一篇题目是问句形式的文章,叫做《一个并非天才的人如何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