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1893年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学门”,1913年组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设立“数学物理部”,1922年学校改四部为八系时成立“数学系”,后数经学校易名:武昌师范大学(1923年)、国立武昌大学(1924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6年)、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武汉大学(1949年),但“数学系”名称一直未变,1998年3月系改学院时改名为“数学科学学院”,1999年4月校内合院再改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01年1月在四校合并为新武汉大学后又改名为“数学与统计学院”。
一百多年来,陈建功、肖君绛、李华宗、汤澡真、吴大任等一批知名数学家曾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昭安、李国平、余家荣、路见可、齐民友、张远达、熊全淹等著名数学家长期在我院工作,为我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我院培养了大批国内外知名数学家和数学人才,其中包括丁夏畦、王梓坤、陈希孺、沈绪榜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张明高院士。
学院现设基础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与统计科学系和数学研究所(197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四系一所;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1991年首批获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地班,并在199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获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后,基础数学、概率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与优化等五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首批获准设立数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教师1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41人,副教授5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A类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界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
建国以来,我院在函数论、偏微分方程、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已在国内国外具有广泛影响。近些年来,我院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偏微分方程、代数、复分析(包括多复分析)、泛函空间理论、Banach空间几何学、数论与密码、大偏差理论、随机过程、分形几何、动力系统与遍历理论、小波分析、优化决策论、偏微分方程数值分析等研究方向又取得了许多突出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偏微分方程是我院的传统研究方向,该方向近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支良好的学术团队,已取得一批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以及国际阿提雅奖1项等。目前正主持有国家杰出青年A类基金1项,973项目1项。1997年以来,在偏微分方程这一研究领域以我院为中方牵头单位主持有中英、中意以及中德这三项国际合作项目(均为两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协议项目),近5年来在这一领域我们在国内外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达9次。
我院两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两个研究方向“大偏差理论及其应用”和“动力系统、分形几何与随机混沌”,已在研究著名的Varadhan计划、描绘常返性的某些非紧系统的变分原理以及有关随机混沌算子对Lebesgue测度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结果。
十几年来,我院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2项,国际阿提雅奖1项,教育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5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9项,高校自然科学奖2项。还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
近五年里,我院教师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A类1项以及B类1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项,973项目4项,国家重点项目6项,国家面上项目20项,青年基金6项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4项,国防项目1项。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将奋发图强,勇于开拓,为我院建设一流的数学学科、培养更多更新的数学人才而努力奋斗。
网址: http://maths.whu.edu.cn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