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七卷, 第八期
陈宜瑜院士:以更广阔视角审视基础研究 来源:科学时报

来源:科学时报


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关键词。而自主创新又无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为强力的引擎。

作为源头部署的基础研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将如何对中央关于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的方针和部署作出反应,为繁荣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呢?《科学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

基础研究

是自主创新的活力之源

《科学时报》:您觉得自主创新的内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陈宜瑜:从自主创新的特点含义来看,自主创新应该有3层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际上这3个方面都与基础研究的水平密不可分。基础研究的水平越高,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深入,创新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宽阔,创新成果的影响也越大。因此,自主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3种基本的创新形式,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学时报》:自主创新能力与基础研究的水平密不可分,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基础研究的?

陈宜瑜: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之源。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科学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发挥了支撑作用。基础研究既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又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

现在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似乎基础研究都是科学家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在工作。其实牛顿、达芬奇、哥白尼那种贵族式的研究方式,早已经是过去时了。基础研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从上个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就是开展基础研究的目的,已逐步从单纯满足科学家深化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力竞争的需要。

我们不能狭义短视地看待基础研究,认为基础研究远水解不了近渴。从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和科学基金资助实际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已经大大超过单纯的科学自身发展的吸引力,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将基础研究区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科学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种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基础研究和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时报》:您对于国际国内基础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有何判断?对基础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何评价?

陈宜瑜:20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科学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周期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发挥了支撑作用。因此,基础研究正在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

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是各国科技政策的显著特征之一。基础研究中变革性研究正在持续积聚,围绕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繁荣发展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基础研究也应当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必须通过基础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与途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通过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坚持战略导向

推动科学基金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时报》:基金委将“三个更加侧重”明确为战略导向的原因是什么?

陈宜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重要跃升期。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基础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引领作用。我国古代的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来,我们没能延续过去的辉煌,而是多次痛失科技发展的机遇,与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在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制高点的竞争中,我国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面对来自世界主要国家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要因势利导,奋起直追,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走在前面,大力提升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突破产业振兴前沿科学问题,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我们必须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部署,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愿景,把握新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提升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实,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资助基础研究的发展格局。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既要从宏观和总体的角度加强统筹协调和有机衔接,又要从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角度明确自身定位,发挥特色优势,防止同质化。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很好的机遇,科学基金也同样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但对科学基金面临的形势,必须要有清醒认识,那就是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可能给科学基金更多投入,另一方面在投入增加后,科学基金必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准确把握基础研究发展趋势,认真审视基础研究多元化的资助格局,在坚持科学基金优良传统、总结科学基金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导向。

《科学时报》: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具体涵盖了哪些内容?

陈宜瑜:更加侧重基础,是推进基础研究持续深入发展、夯实创新型国家科学基础的必然要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科建设是支撑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创新型国家无不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培植创新的“土壤”,孵育创新的“种苗”,促进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更加侧重基础,就是要不断夯实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学科基础。要在科学基金工作中更加重视基础学科或传统学科,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关注基本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夯实基础研究的发展基础,防止出现“短板效应”,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侧重前沿,是培育科技制高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具有孕育新兴技术和产业的重要作用。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科学前沿部署,着力培育新兴技术和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形成后危机时期竞争新优势。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更加侧重前沿,就是要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要在统筹全面布局和重点部署的基础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和学科的生长点;要在纷繁的研究热点中寻找科学的前沿,凝炼和解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瞄准和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关注孕育新思想、新概念的变革性研究,捕捉创新机遇,及时有力资助,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更加侧重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必然要求。国势强弱,系乎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更加侧重人才,就是要打造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的资助链。要切实尊重创新人才成长和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规律,坚持培养后备人才和激励科研一线人才相结合,稳定国内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相结合,促进学术领军人才成长和培育创新团队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和评价机制,形成贯穿科研职业生涯的科学基金人才链,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科学时报》: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陈宜瑜:“三个更加侧重”互相联系、有机统一,是指导科学基金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导向。更加侧重基础是基本前提,要求我们的视野兼顾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学科建设可能出的“短板”,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谋求学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更加侧重前沿是战略方向,要求我们瞄准具有战略意义和带动作用的科技制高点,这是推进学科在更高水准上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前沿科学问题的战略要求。

更加侧重人才是根本依靠,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创新人才这一重要战略资源,这是保障基础研究后继有人、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和学术繁荣、支撑自主创新的根本因素。

“三个更加侧重”共同服务于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服务于占领科技制高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因此,在“三个更加侧重”的落实上,我们一方面要在政策上相互协调支持,另一方面要作好机制研究,建立有效机制保证“三个更加侧重”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坚持“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来更好地管好用好增量预算,更好地统筹部署各项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