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七卷, 第十一期
中科院近500个千人岗位面向全球招聘

《瞭望》新闻周刊


近日,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专访,全文如下:

“从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科技与人才堪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颁布前夕,《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了全程参与“人才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

据了解,《人才规划纲要》自2008年3月启动,历时两年完成。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在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前沿或国际先进水平。

“能否做到这一点,人才是关键。要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真正变成全党、全社会的一致行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给予人才发展以更加突出的定位,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白春礼强调说。

科学编制《人才规划纲要》

白春礼介绍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它明确提出了“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健全了重在使用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作为全程参加纲要研究和制定工作的专家,白春礼告诉记者,人才规划纲要的研制工作是一项深入研究、探索规律、科学决策的系统工程。为了增强纲要编制的科学性,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一方面为摸清我国人才队伍的“家底”,开展了全国各类人才资源的调查、统计和分析,对2015年和2020年人才发展需求进行预测;并研究建立了与国际可比的人才资源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确定了“人力资本贡献率”、“人才资本贡献率”和“人力资源综合实力指数”等指标。另一方面把战略研究和重点问题研究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就战略发展、紧缺专门人才开发、重点难点问题等42个专题进行集中深入研究,为起草规划纲要奠 定了理论和工作基础。

在纲要研制过程中,召开了数百场研讨会,听取众多专家、领导和人才代表的意见建议,广纳良言。纲要中的每一个指标、每一个任务、每一项政策、每一项工程,等等,都凝聚了探索发展规律、深入调查研究的众多成果,也集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和各方的智慧力量。

力破人才瓶颈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600多万,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R&D)总量190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近十年R&D人员年均增长率达到9.9%。“但我国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全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仅有1万名左右,高层次自主创业人才在全部创业人才中仅占20%。”白春礼对此心急如焚。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各种类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至少要有3万—4.5万人,才能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对2000年—2007年世界39个国家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调查的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为64.5%,而我国仅为15.5%;2006年,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在5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二十五位。由于缺乏优秀尖子人才,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产生重大科学价值,并得到国内外公认的重大成就相对较少,使我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并把握重大的发展方向,难以作出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与创新型国家所具有的特征相比,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

白春礼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实现“到2020年,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改善我国研究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不足的现状,必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一是培养体制机制的问题。科技创新是创造性的人类活动,要把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而“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功利性强,过于浮躁,这样的环境和土壤不利于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军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素质教育和启发式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实践密切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是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环境尚待完善。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需要提供他们潜心致研的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学术自由,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更加有利于原始创新火花的迸发;而工程技术人才往往只有在工程实践中才能锻炼成长起来,特别是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挥创造性更为有益;对于技术支撑人才,则需要结合技术支撑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同时提供一种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

“我们在营造人才成长环境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人才评价体系过于急功近利,重‘研究’轻‘技术’的观念依然存在,技术支撑人才的价值难以完全实现等。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以来由于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十分匮乏,也致使一些特殊技能或技术绝活失传。”

白春礼接着强调,“原始性创新的诞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许多对科技有巨大贡献的巨匠成名前都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失败,因此不能简单地以短期的成败论英雄。”

中科院的多番探索

“努力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中科院不断做出重大创新贡献的同时,不断培养我国科技战线的领衔人才,不断向社会输送大批具有高科技素质的专门人才,是中科院必须不断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长期分管中科院人才工作的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的紧迫感更甚于常人。“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记者了解,中科院自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伊始,就明确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战略思路。实施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动态更新” 
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聘任制,形成了以“三元结构”分配制度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改革。2003年,又制定实施了“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提出以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以人才结构调整与优化为主线、以将帅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开创了多层次、全方位和系统化的人才开发新格局。

同时,对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前瞻谋划。1994年中科院提出加快吸引、培养和造就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战略构想,启动了当时国内最早的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人计划”。在当时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中科院从事业费中拨专款,集中有限资源,于世界范围内遴选优秀人才,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从国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截至2009年底,“百人计划”这项目前仍是国内最大的“引智”工程,已支持海内外优秀人才共1846人(其中从国外吸引了1292名优秀人才),他们中已有41人当选两院院士,73人担任了“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71人成为了“863”项目负责人。“百人计划”在国家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外学者、科技人员和公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刚刚颁布的《人才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百人计划”的实施,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白春礼告诉记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中科院科技领军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科已从多个方面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还有工作条件、实验室、研究生助手配备等,各方面考虑都很周到,为他们施展抱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样是从海外归来的学者,白春礼对这20多年来我国科研环境的巨大变化记忆犹新。

对一些人担心“请来姑爷、气走儿子”,白春礼强调,引进海外人才和发展本土科研力量是并行不悖的,我们应该把这个关系处理好:首先,引进人才要坚持标准,按需引进。如果你的标准降低了,可能引进的人才还没有国内的人才水平高,那么花很高的代价引进来肯定会产生一些矛盾,所以说坚持标准很重要。按需引进,就是按照国内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进。按需引进,且坚持标准,引进的自然是国内缺乏的杰出人才,就不会引发心理不平衡了。

其次,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本土人才的支持力度。无论是海外引进人才,还是国内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要考虑到工作性质的不同,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比如,中科院除了实施对35岁以下青年人才特别支持的专项计划外,还提出一个对于从事科研支撑工作的人才支持计划,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得到相应的支持。

据白春礼透露,2009年以来,中科院启动实施了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国际交流培养计划”的“人才系统工程”,这标志着中国科学院人才工作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