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 丰捷
研究生培养:年限多长算合理
近年来,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大高校对国家标准的落实越来越严格,有些高校的院系、专业还出台了更有针对性的标准,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现象很常见。
“据我所知,有些学院去年大约有一半的人没有按时拿到学位证”,目前正在某知名大学攻读博士三年级的小王临近结业,压力依然不小。小王说,按他们学校规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早在前几年,他们学校就曾清退数十名超过学习年限的博士生。
“导师或学生自己的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毕业延期。”小王说,“博士生压力确实很大,既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还要跟着导师参与各种科研课题,除此之外, 大部分博士读出来都快30岁了,不得不考虑工作、家庭的问题。”
那是否应该延长研究生培养年限?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指出, 如果学习上不投入,精力分散太多,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对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深度思考, 如此所谓的学习时间长了,反而不利于保证学生质量。
就博士生培养来说,阎光才告诉记者,即使在美国,不同高校对博士生培养年限要求也不同。以2003年度为例,美国当年毕业的博士从注册到毕业所用的时间,短的一般3—5年,长的可能十几年,在不同学科之间,物理学领域总体所用时间最短,平均值为7.9年;而教育学所用的时间最长,平均值为18.2年。大多数理工科专业一般都是持续性学习, 而如教育等有关学科则多为在职学习,实际上,教育专业的学习者本职工作经验对提高学位质量是有益的。
对此,阎光才建议可以针对不同学科门类有条件地放长年限。 他说:“一般理科的基础研究领域,不间断的8年已经足够了,当然前提是学习不能间断;但是人文社会科学、工科领域可以适当延长,因为毕竟社会经验和工作实践,对于博士生教育还是有意义的。 但有些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一旦间断时间长了,恐怕很难保证质量。”
宽进严出:中国的“瓶”能否装上外国的“酒”
围绕学籍管理的讨论,必然会引出两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利弊选择,具体来说, 就是“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
应该说,“宽进严出”是国外高等教育招生、培养模式的主流模式, 美国就是高等教育“宽进严出”的典型代表。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然而,与之相对的美国大学毕业率并未大幅提高。美国企业研究所2009年6月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以2001年入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1385所四年制高校的毕业率,结果显示,平均只有不到60%的学生在6年内能毕业。
北京科技大学规划办张武军、徐宁曾撰文介绍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德国,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各大学和专业都保持着一定的淘汰率,有的学校和专业的淘汰率高得令人难以想象。如亚琛工业大学的平均淘汰率近50%;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电子技术专业淘汰率有时高达90%,淘汰的原因包括在规定的时间内拿不到规定的学分、论文不符合要求等。
反观中国,几乎所有高校的毕业率均在95%以上, 当“就业率”越发成为高校内外看重的重要指标时,显然,毕业率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宽进严出”的模式该不该引入中国?此次华中科技大学的清退事件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讨论的依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是“宽进严出”的支持者,他说,“‘严进宽出’的模式存在弊病,学生招进来就放羊,教学过程走形式。‘宽进严出’,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教学质量。 ”当然,他也强调,“这种做法得跟学校的整体改革配套,彻底改掉大学行政化的格局。”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宽进严出”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具体国情,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宽进严出”使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出现不平衡,造成资金、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人多地少的中国不能推行‘广种薄收’,只能推行‘精耕细作’”。
“在我国,‘宽进严出’对某些大众化类型高校而言应该是可行的,而对部分精英高校而言,只能是‘严进严出’。”阎光才说。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宽进严出’的尝试肯定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但是, 要‘严出’就应该公平地‘严出’,被清退的一小部分研究生不应成为教育管理问题的替罪羊。解决资金、资源压力,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嘛。”洪成文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