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单一成为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组织最大障碍
王磊 杨保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中科院国际组织任职及后备人员高级培训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班,来自中科院有关研究院所的24名学员将接受15天的高强度培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科学家在越来越多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科技外交作为政治和经济外交的有力补充,日益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
“中国发展很快,谁都想听听中国的声音。”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表示,国际组织对中国科学院寄予了极大希望,但中国科学家队伍整体上与国际科技界的要求还存在距离。他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14名具有资深科研背景和优秀工作表现的研究员,对他们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满怀信心,但最终无一人真正进入国际组织工作。
据介绍,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员,必须具有在不同性质的多个工作岗位锻炼的经历,并且掌握一定程度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知识,也是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必要条件。然而,中国科学家往往背景单一,国际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成为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最大障碍。
鉴于此,为提升中科院在各类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搭建精准的高层对接培训平台以扩大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去年8月,中科院国际合作局与中国科大联合举办了首期国际组织任职及后备人员培训班。
在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次培训班根据学员需求及进入国际组织的要求,以国际组织的工作方式和项目运作方式为主要内容,围绕战略意识培养、国际组织项目运作、科技与外交、工作与沟通能力4个模块,邀请了20多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作讲座,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作了《21世纪的公共外交及跨文化交流》的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