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九卷, 第十一期
“上海数学中心”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奠基

来源:新华网


作者:俞菀
5月13日下午,“上海数学中心”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奠基。依托上海联动周边,该中心力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交叉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径,为我国早日建成“数学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南北呼应” 打造数学发展良好格局

2010年春天,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心中的一个焦虑愈发强烈:在审阅某些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时,总让他觉得不太满意。原因何在?如何改变?

在多番学科调研与讨论的基础上,谷先生建议成立一个以上海为基地,联动周边地区高校与研究所的南方数学研究中心,与现已建成的天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南北呼应,优化我国数学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布局。

“上海数学中心”由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政府共建,将于2013年年底落成,预计建筑面积约12500平方米。中心依托复旦并与复旦数学科学学院形成“协同创新”的学术共同体。使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延揽海内外优秀学者,集聚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杰出青年数学人才;二是开展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三是面向国家目标,发展数学技术,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

“让学生在有大师的环境下成长起来”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谷超豪院士1991年做的这首诗,抒发了对数学的眷恋,也道出了对人才培养的理解。

根据谷先生建议,“上海数学中心”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守学科发展规律,为人才的迅速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着眼于学生培养和数学学科杰出人才的培养,构造和稳定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团队。”

为了“让学生在有大师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中心将着力吸引国际一流数学人才,让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尽快、尽早地接触世界一流大师,让他们的知识和研究融入国际学术界前沿;中心首席专家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优秀青年数学人才,寓教于研、科教结合……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吴泉水介绍,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致力于推动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需求,这或许是“上海数学中心”区别于其他数学研究院所重要的特点或特色。

与此同时,借助“上海数学中心”平台,与大师“零距离”接触,能更好地“医治”目前学术界急功近利之“病”。谷超豪的弟子、复旦大学洪家兴院士坦言,尽管谷超豪对“浮躁”这个用词非常谨慎,生怕打击青年学者的积极性。但不得不承认,新生代学者中真正富有“原创精神”的为数不多。

据介绍,“上海数学中心”的体系框架设计中,海内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青年研究人员可进入首席专家主持的研究小组;每年面向全球招聘20名左右的博士后和20名优秀的研究生;中心将积极参与复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每位首席专家或其组织的团队每年为本科生开设一门基础课程;建设的高水平数学课程,将向周边地区高校直接开放,亦通过网络向全国开放。

人事制度国际接轨 “梧桐引得凤凰来”

除了人才培养理念与国际接轨,“上海数学中心”的整体构思还融入了很多复旦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想法,以期通过逐步试点,找到一条高校“引得进人、留得住人”的科学发展路径。

吴泉水介绍,人事制度是“上海数学中心”运行的核心,中心人事制度设计的理念是体现先进性,保持稳定性,坚持流动性。“上海数学中心”的固定人员首先受聘于复旦大学,中心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共计首席专家12人,青年固定研究人员32人,非研究系列的固定人员7人,博士后40人,研究生100人,另有三类访问学者若干名。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数学中心”将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探索新模式。吴泉水说,中心将与复旦大学密切合作,共享高水平人才资源,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寻求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营造理想的工作环境,吸引和鼓励首席专家在适当过渡期后,全职来中心工作。

中心固定研究人员的聘用合同期为3-5年,采用“期中+期末(3年+2年)”的考核模式。中心学术评估制度将强调两点:一、评估与国际接轨,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国际评估体系;二、代表作制度。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

从构想到奠基,“上海数学中心”设计的每个细节,都体现出数学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引进专家和未来人才负责。”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