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十一卷, 第四期
袁亚湘院士:“手把手教”扼杀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报


作者:赵广立

说起研究生培养之道,中科院院士袁亚湘有着自己的“八字箴言”——培养兴趣、鼓励独立。在他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做科研,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

“‘手把手地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或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应是保护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能力,鼓励尝试,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做。”袁亚湘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选题阶段是最容易让导师‘帮办’的。”袁亚湘说,很多导师帮学生确定研究题目,这虽能节约学生的时间,但也会抹杀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掠夺其科研乐趣。

袁亚湘指出,选题本身就是科研的一部分,“它是导师了解学生、学生肯定自己的过程。我希望学生在离开我之后还能有后劲继续作研究。因此,起步阶段不妨多花些工夫”。

袁亚湘坦陈他一直很喜欢“研究”的英文表述——“research”。“‘re’是反复,‘search’是寻找。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应放手让学生反复探索。”

放手让学生摸索,绝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选题。袁亚湘说,应是随心所“预”——“预”即是在选题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大量研读文献,打好专业课基础,并不断地跟导师、师兄师姐探讨等。

“我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发现问题,也会听他们的想法,同他们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顺藤摸 瓜地搞清本领域的研究脉络。”袁亚湘把导师比作“扶车后座的人”,老师手把手教太多,就好比教人骑车一直紧紧扶着后座不肯松手;一旦松手,学生很可能会摔 跟头。“好的方法是巧妙地松手——在学车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慢慢松手,让学生领悟骑车的真谛。”何时“松手”?袁亚湘和记者分享了他“骗”学生的哲学。“学生问我问题时,我一般不会把我所知所想的全部告诉他们。我讲一部分,留出余地让其思考,等待他们发现问题的全部或产生新的思路。”袁亚湘笑言,学生会因此更自信,而这正是他常用的“骗术”。

“让他们独立思考,相信自己,直至他们当中有人成为顶尖的科学家。”袁亚湘告诉记者,有的学生想出来的甚至要比自己原来“保留”的还要好。

袁亚湘认为,科研圈里有个“怪现象”:有些研究生在实验室里很优秀,而一旦离开实验室,就“泯然众人矣”,甚至比不上原来不那么优秀的学生。

在他看来,这就是典型的“乖学生”,可以很好地完成导师给的任务,却没有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残酷的是,真正的竞争恰恰是在毕业之后。”袁亚湘语重心长地说:“人生是一个长跑,我希望我的学生能保持后劲闯出自己的路。”

与此同时,他认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注重创新实践:“人生来就会创新——婴儿看到什么都好奇、会往嘴里送,他用仅有的方式感知世界,那就是他的实践。反而是我们‘教育’他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告诉他‘正确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反而是在扼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