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十七卷, 第三期
中国数学会发挥专长助力抗疫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数学会发挥学科优势,组建研究团队开展建模和预测等工作,为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专业支持。

学会理事、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唐三一联合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数学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生物数学团队以及加拿大吴建宏教授团队,建立包括密切跟踪隔离的封城效果检测的传播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基于1月22日24时前的数据,实现模型辨识和拟合。研究成果已完成并投稿。同时,团队对未来一周的疫情进行预测,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早决策早预警提供依据。

学会理事、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崔景安带领北京建筑大学生物数学团队,第一时间参与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数学建模与预测工作。模型结果经过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讨论后形成报告,为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学会理事、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范猛自疫情暴发开始,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和学界研究动态,他所带领的东北师范大学生物数学研究团队联合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朱怀平教授团队以及东北地区部分生物数学学者,基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播现状,应用动力学建模方法探究延迟确诊对疾病传播的影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并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特别是对“封城闭户”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拟合当前疫情实际,相关研究结果已提交给长春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主任周晓华教授的研究团队综合利用流行病学、病毒基因、交通流量等数据信息,从数学模型和统计模型相结合的角度,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1月24日,该队完成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潜在感染人数的估计,结果发表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版)》(China CDC Weekly);1月29日,利用新完成的模型和更新的数据对未来3天的病例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得到了验证;2月3日,估计出传染期时长的分布中位数和均值;2月8日,估算出传染病控制再生数,发现全国各地区的控制再生数都处于下降趋势,说明防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团队还提出随机动力学模型,可用于刻画潜伏期、无症状传染、有症状传染、隔离期、治疗、康复等复杂状态,应用于预测人群在不同城市间的转移等。

学会监事、复旦大学上海市现代应用数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程晋带领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全国各级卫健委每日公布的累计确诊数和治愈数等数据,提出一类基于时滞动力学系统的新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特别是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病毒潜伏期和治疗周期上体现的新特征,该模型预测的疫情发展与公布数据相吻合。同时,研究团队还以上海市为例,专门模拟了在不同数量输入性传染源情况下对上海未来确诊人数的影响。

学会会员肖燕妮所带领的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生物数学团队,在2003年成功预测SARS流行趋势的基础上,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数学团队、加拿大吴建宏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展趋势和未来传播风险的研究,对疫情发展进行精准的短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