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十四卷, 第五期
中科院院士张平文:学生至上 事业留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


走进北京大学的理科教学楼,新晋中科院院士张平文的办公室大门敞开着。他以这种开放的方式欢迎学生们随时来与自己交流。

“我的幸福观很简单,做学问让我感觉很开心。培养年轻人、与自己的学生交谈、与他们共同面对并解决各种困难……都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他说。

张平文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的热爱和天赋。1984年,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了这位高考成绩全省前十的18岁少年。本科毕业后,近一半的同学都打算出国深造。考虑到巨大的经济开销,家境贫寒的张平文决心“走不一样的路”,在国内发挥自己的优势。 
30岁时,他便晋升为北大教授,32岁那年成为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主任。

从求学到任教,张平文已经在北大待了32年。对他而言,学校就是第二个家。从周一到周日,除去外出,他有六天半都待在办公室里。

在2015年年末的中科院新当选院士座谈会上,有十几位院士即兴发言。当时的张平文也有感而发,讲述了一个故事。

张平文成长于湖南一个贫困的山区,父亲已经过世。有关院士增选的事情,他从未与自己的母亲提起过。他认为一个农村的老太太,应该不会懂得这些。

然而一天下午,他突然接到来自母亲的电话。当时他并不知是什么事情,心中甚至涌起一股担心,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结果,母亲是来问自己有没有当选院士。

他当时接了一句:“妈,您知道院士是做什么的吗?”不想他母亲回了一句:“我怎么不知道,袁隆平就是院士……”

“就在那一刻,院士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充溢了我的全身。”张平文说。

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张平文坦言,自己有“湖南人精神”,遇到困难就勇敢面对,不逃避,不放弃。

“还有重要的一点,作为一名教师,要永远把学生的利益放在教师的利益之前。”他说,“这句话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张平文表示,自己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成长。他认为只有顺应学生的诉求,才可以留住人才。人们总说“待遇留人”或“感情留人”,张平文更看重的则是“事业留人”,他不仅给学生创造特别好的学习环境,还帮他们设计以后顺畅的人生。

在张平文看来,计算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值得青年人投身的学问。因为“计算数学研究算法与模型,最早应用于国防,随后进入工业领域,天气预报和出租车导航也离不开它”。在担任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主任之后,他曾为了招到更多的本专业学生,去一间一间地敲开学生宿舍的门,拉着他们谈计算数学的前景。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张平文还把主要的几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全部修改了。他身兼数职,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联合同事编写新的教材。6年后的新教材中,每一个章节后面都加上了应用型的上机习题。

在学生们眼中,张平文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他坦言,自己对学生的培养极其注意细节。他会给学生一页一页地指出PPT中的不足,指导他们如何演讲。即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第一次申请基金项目,第一次报奖,第一次组织会议时,他都会详细指导他们该如何做。

张平文称,除了帮助学生们设计人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很重要。他坦言,与比自己大3岁的“长江学者”、中科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鄂维南合作“非常合拍”。鄂维南有很好的国际视野,他自己则有特别强的执行力,可以将想法变成现实。 
两人从1999年开始合作,相辅相成。他很欣慰,如今的“计算数学大军”,已进入良性循环,人才队伍也已经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