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ow
第十五卷, 第二期
“天河二号”智慧护航“中国速度”

来源: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


导读: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中国铁路总公司数据显示,中国高铁累计发送旅客已突破70亿人次,而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复兴号”更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作为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中国高铁的研发过程背后都有什么样的故事?2017“天河二号”用户年会邀请了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的伍钒博士,分享了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力我国高铁建设、升级与优化的科研历程。

我国高铁经历了国外引进、吸收优化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在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列车外形气动性能、线路/桥梁/隧道等外部环境对行车的影响、送风系统及车内流场/温度场、气动噪声等等空气动力学问题,都是制约高铁发展的挑战性问题。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依托“天河二号”,开展了列车外形气动性能、车/隧道耦合压力波、列车送风系统等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高性能系统计算能力要求极高的气动噪声模拟等计算,使高速列车数值计算的精度和效率均获得了大幅提升。
车/隧道耦合压力波研究

高铁线路中隧道众多,隧道内空间狭小,列车通过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不容忽视。 
高速列车在进入、离开隧道的过程中,会在隧道内外产生复杂的压缩波、膨胀波,这些交替的波会对车辆、隧道以及周边建筑带来严重影响。研究团队在“天河二号”上开展了车/隧道耦合压力波研究,模拟了16车重联编组高速列车以300km/h车速在2公里隧道内交会等多个工况,网格数规模4000万以上。经过气动外形优化设计以及隧道缓冲结构的优化,合理降低了这些因素的影响,降低乃至消除了过隧道时乘客耳感不适等问题。

兰新线“百里风区”突破难关

我国西北地区“亚欧大陆桥”重要通道——兰新线上,其中有100公里左右的路段有常年大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每年大风天气达200天,最大风速超过30km/h,对行车安全造成较大威胁。科研团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完成了100公里区域的实地地形测绘,并依托“天河二号”进行数值计算,分析风场的分布情况后,在兰新线沿线搭建了挡风墙,保障恶劣自然环境下兰新线高铁的运行安全,助力解决了“兰新线‘百里风区’行车安全”这一世界性难题。

乘员舒适性优化设计

当前轨道交通装备正由“功能性”设计向“生态性”、“友好性”设计转变,设计过程中在满足轨道交通装备固有功能基础之上,还注重从乘员舒适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如轨道交通列车气动噪声优化,以及车厢内部流场、温度场优化等。研究团队依托“天河二号”,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完成了局部噪声数值模拟和整车噪声数值模拟,网格总数约6亿-10亿,气动噪声仿真结果与实验对比,误差在5%以内。基于“天河二号”,科研团队还完成了列车送风系统数值模拟,通过研究列车运行情况下的空调系统性能发挥、风道阻力和送风量、车内流场和温度场均匀性等,优化空调选型及风道设计,提高乘客舒适性。

据悉,高速磁浮、超高速“管道高铁”目前已开始研制。中国第二代高铁——“智能高铁”(集合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也在研发过程当中,预计将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向来华的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中国高速铁路的最新发展。“天河二号”将继续护航我国高速铁路和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速度”将再次让世界惊叹。